杨震宣读完毕,群臣们个个既对邓太后的贤淑美德深感敬佩。他们知道,在这颂文中,太后定是把颂扬她的那部分略去了。
原来,就在平羌战争结束后,百官纷纷上书颂文,都被太后一一压下。
平望侯刘毅,因太后在治国理政上做了很多丰功伟绩,想趁早让史官们有所记载,但没有上书太后,而直接上书安帝。刘毅给安帝上书前,先让朝中大儒杨震阅览,杨震阅览后,极力肯定和支持刘毅的做法。刘毅就此上书安帝,安帝御览后,采纳了刘毅的建议,批奏由史官张衡主持撰写记载。可是,太后知道后,阻止了刘毅、张衡的善行。
邓太后为政期间,日夜操劳,躬身治国,增收节支,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终使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大汉国人几乎人人称颂。
这时,邓太后支撑着身体说:“要颂就颂太傅,颂扬那些有功之臣。哀家提议,为太傅杨震封赏,想听听众爱卿的意见。”
这时,群臣们纷纷上奏,对杨震进行褒扬。杨伦说:“杨大人上任以来,辅佐朝廷,治国安邦,强国济民,才有大汉今天这样的盛世。感动上苍,特送来青龙、凤凰、麒麟这样的祥瑞。为此,应对杨大人重奖其功,以彰其名。”
邓骘接着说:“天降祥瑞,千年同符,实属难得。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圣法,臣有大功就应享有封赏,建议赐封太尉杨大人为‘大太师’,赏邑封爵,如此才能上顺天意、中和古制、下应民心。”
尚书令也急急奏报:“尚书台收到全国各地上万名乡民上书,请求表彰杨太尉的辅佐功绩,说杨太尉有盖世之功……”
还没有等太后和安帝发话,杨震急急出列启奏道:“此议万万不可!大汉能有今天,皆因太后和皇上圣德躬亲所致,亦是群臣协力的结果。说到微臣,那都是应尽之责罢了。”
安帝抢先发话:“母后,列位大臣所奏,应予准奏。”
太后欣慰地说:“无功不受禄,有功即封赏。先生就不要推辞了。爱卿杨震听旨:‘太傅、太尉杨震,辅佐哀家及皇上数些年,经国治世、强国安民,功勋卓著、功德无量,声名远播,感动上苍,以降祥瑞。特赐赠食邑两万户,加封为‘大太师’,位居三公之上;朝廷新建府邸一座赐其使用,命名为‘大太师府’。所有赐赏,永传后世!”
没有人想到,杨震坚辞不受。他跪伏于地,说道:“微臣既无广厦,亦无万顷良田,但衣丰食足。可天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者不知多少人,如此,这样超乎规格的封赏,微臣实难从命,请太后收回成命!”
杨震说毕,长跪不起。
举朝莫不感动。
接着,朝会上,朝廷还擢升大司农府部丞杨伦为大司农,廷尉府监理法官虞放为廷尉丞,御史台谏大夫高舒为御史中丞,城门领兵朱冲为洛阳校尉,司徒府长史周广为太尉府长史。
这次朝会之后,杨震拒受封赏一事,成为传遍朝野的美谈。
退朝后,杨震到永安宫看望太后,老远就听见太后在剧烈咳嗽。
杨震制止了宫女的禀报,走到屏风后,犹豫了。刚想退回去,就听见太后在里边叫住了他:“是太尉吧?既来为何又走啊?”
杨震听见太后声音沙哑,呼吸都显困难。十天前太后还好好的,怎么这么短的时间,太后就病得如此严重?杨震不知怎么的,心情非常沉重。他说:“太后,没有什么事情,就是想来看看太后。”
邓太后说:“没有什么大碍,就是夜里熬夜深了,偶感风寒,有些咳嗽。”
杨震说:“太后,您一定要注意身体,按时休息,不敢再熬夜。您的身体不仅是您的,更是大汉几千万臣民的。”
太后有些感动:“不碍事。哀家一向敬重太尉的盖世人品学问,后来又听说令郎三公子杨秉的才华也不逊色。在东观时,是宫内闻名的青年才俊,做了太子保儿的少傅,不仅才趣高雅,而且恪尽职守,皇上非常满意。保儿跟着杨秉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世之道,小小年纪,便懂得许多道理,着实令人喜爱。”
杨震拜谢:“多谢太后赏识抬举!”
太后说:“太尉,你几次给哀家过说的许博士那部《说文解字》完成得怎样了?”
杨震道:“回太后,许博士正在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撰写着。许博士准备耗尽毕生精力研究完成传世之作《说文解字》,共十五卷。这部大著如果完成,将创前无古人之功,实乃巨著。”
太后让宫女扶起她,靠躺着,因为兴奋和激动又开始剧烈咳嗽。稍稍平息后,太后病容上露出喜色:“多年来,我大汉在文字上,古文经与今文经争论不休。今文经解说字义不严肃,谬语颇多。而推崇古文经的许君,则以广博的经学知识为基础编写此书,如果完成,实乃我大汉一部皇皇巨著。许君对我大汉文字研究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功不可没。到时,着太学院传抄于天下,哀家要重赏许君。先生,传哀家懿旨,录用许君之子许冲为太学院博士,助其父完成这部巨著。”
杨震道:“臣遵旨!”
早朝结束后,安帝因为高兴来到东宫看太子,六岁的刘保一看到父皇,急忙跑过来施礼:“保儿给父皇请安!”
安帝高兴地抱起刘保,对负责太子生活起居的宫女说:“保儿跟着少傅杨秉学到了不少东西呢。”
宫女从安帝怀中接过刘保,赞许地说:“是啊,还是太后慧眼识珠,这杨少傅也同他父亲杨太傅一样,品学兼修,学多识广,给太子当少傅真是不错。”
“杨家不愧是诗书世家!”安帝夸赞着说。
杨震出了宫,正准备到太学院去,在大街上碰上冯宝正找他,说屋里来客人了。两人回到小院,原来是骠骑将军袁贵和太常陈忠两位大臣。杨震急忙迎过去。
“亲家公,我和陈大人来了。”袁贵起迎。
“应该,应该!亲家公和陈大人是我的同僚,又同心同德,亲家公又为杨家养育了仪儿那样难得的好儿媳。”
说着,三人在李树下,在蒲席上就着麻布坐垫盘腿而坐。
袁贵叹口气说:“亲家公日理万机,我和陈大人来也没有别的事,就是朝会上,太后为亲家公加封和赐赠的事。上次,平羌战争取胜,庆典上,太后为亲家公封侯、赠食邑,亲家公没有接受,下来,我就想劝劝亲家公,没来得及;这次,亲家公又坚辞不受,我们就是来……”
没等袁贵说完,杨震就说:“我们家不缺吃、不少穿,要那些财产做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