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元曲三百首 > 双调折桂令江头即事(第1页)

双调折桂令江头即事(第1页)

,曹德

问城南春事何如?细草如烟,小雨如酥。不驾巾车①,不拖竹杖,不上篮舆②。着二日将息③蹇驴,索三杯分付奚奴④。竹里行厨⑤,花下提壶。共友联诗,临水观鱼。

【注释】

①巾车:有篷的小车。

②篮舆:竹轿。

③着:安排。将息:调养,休息。

④奚奴:奴仆。

⑤行厨:出行途中携具从事烹饪。

【译文】

不知道城南的春色怎么样了?原来在酥油般的小雨之中,已经长出了濛濛一片茸茸细草。我这回出游,不坐篷车,不拖手杖,也不乘竹轿。我骑的是一头跛驴,为此我让它休息了两天,好叫它不知疲劳;我又吩咐小仆,为我去备几杯香醪。在竹林里安排下简单的厨具,在花丛中把酒壶倾倒;同朋友们寻章觅句,合作成一首首诗稿;又在春水边观赏,看水中的鱼儿自在地遨游。

【赏析】

这又是一首自记行乐的“江头即事”。这番是有备而行,故在作品的写法与风调上与前篇不同。

起首三句,从韩愈《早春呈张水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境化出,韩愈认为这样的时节,“最是一年春好处”。起句的一问,引出了早春的美景,也显示了作者跃跃欲动的游春心情。所以从第四句起,小令就直接转入了出行踏青的正题。诗人否定了乘车、步行、坐轿的种种旅游手段,因为他中意的方式比较特别,乃是骑一头驴子,尽管它足力不怎么灵便。为此,他“着二日将息蹇驴”,这同下句“索三杯分付奚奴”的对句一样,都表现了诗人的精心准备。其实,“着二日”不光是出于关心驴子的目的,更主要还在于避过“小雨如酥”,这正是作品的针线细密之处。从三个“不”字的排比,到“着二日”、“索三杯”两句的从容准备,都显现了诗人的好整以暇,洋溢着一派适情自得的安恬气氛。

末四句用两组对仗,铺排了出游至江头的行春内容。“竹里”两句化用了杜甫的诗句:“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严公枉驾草堂兼携酒馔》)诗人骑的是蹇驴,谈不上“立马簇金鞍”,于是便以“花下提壶”代替,一样是竹花对举,而又是本地风光。除了野餐与饮酒外,他还同友人们一起联句吟诗,坐在江头观鱼。这一切显然不是在“小雨如酥”的气候下进行,这就更显出前时“着二日”章法插入的巧妙。诗人将“即事”的主要节目——游春仅用四个短小的句子平平叙过,多少带有一种得意忘言的情味。诗人采用散曲小令的形式来即兴吟咏,整首曲文也写得平和通悦、清畅自然,这一切恐怕都同他这种自娱自足的心情有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