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元曲三百首 > 双调清江引(第1页)

双调清江引(第1页)

曹德长门①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行人折嫩条,燕子衔轻絮,都不由凤城②春做主。

【注释】

①长门:汉长安宫名,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即居此。

②凤城:京城。

【译文】

长门宫前的柳条千行万行,总引起我的嗟伤。行人任意把嫩枝攀折,燕子衔走了柳花飞向远方。京城的春神又作得什么主张?

【赏析】

关于这首曲的本事,陶宗仪《辍耕录》有如下的介绍:“太师伯颜擅权之日,剡王彻彻都、高昌王帖木儿不花皆以无罪杀。山东宪吏曹明善时在都下,作《岷江绿》二词以讽之,大书于五门之上。伯颜怒,令左右暗察得实,肖形捕之。明善出避吴中……此曲又名‘清江引’。”

元代有两名官居太师的伯颜。一名是辅佐元世祖灭亡南宋的开国功臣,宋人所谓“白雁来”就是使用他名字的谐音。另一名是顺帝朝炙手可热的丞相。《元史》卷138《伯颜传》:“势焰薰灼,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颜而已……(顺帝至元五年)益逞凶虐,构陷郯王彻彻笃,奏赐死,帝未允,辄传旨行刑。复奏贬宣让王帖木儿不花、威顺王宽彻普化,辞色愤厉,不待旨而行。”可知曹德“讽之”的对象正是这一个伯颜。就《辍耕录》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来说,基本上符合正史,唯一出入的是帖木儿不花是“贬”而非“杀”,他一直活到朱元璋打进北京城才送了命。

然而,陶宗仪的阐释却有个很大的失误。曹德的二首《清江引》,不是作于伯颜构陷二王的至元五年,而是作于此前四年。换句话说,本曲所“讽之”的完全是另一回事件。元统三年(1335,亦即后至元元年)七月,伯颜以讨伐乱臣的名义,捕诛皇后答纳失里的兄弟唐其势塔剌海。皇后曾把弟弟塔剌海藏护在自己的卧室中,于是伯颜一不做二不休,又逼着她喝下了毒药,而顺帝竟然眼睁睁地无可奈何。这种以下弑上的跋扈行为,在当时是骇人听闻的。所以作者在曲中有“长门柳”的影射,而“伯颜怒”,“肖形捕之”,也完全是因为曲子涉及弑后事件的缘故。

我们来看这首《清江引》。“长门柳”,特意点出“长门”二字,用意已如上所述,是很显明的了。作者先简单描写了长门柳柔弱可人的情状,随即就下一断语:“总是伤心树。”这突兀的转折十分警人眼目。以下便顺势解释“伤心树”的缘由,因为行人攀折,燕子侵犯,随便谁都可以欺侮;“嫩条”、“轻絮”,再次表现它的柔弱,毫无反抗和自卫的可能。这样就逼出了末句沉重的喟叹:“都不由凤城春做主!”特表“凤城”,含意深远。全曲表面上是就柳树做文章,但经此一来,明眼人不难看出,全曲完全是就弑后事件感慨控诉:身居皇宫的皇后,受伯颜的任意凌辱和迫害,如此肆无忌惮的侵犯,竟然都由不得顺帝来“做主”!托物讽咏,意兼双关,小令不但构思巧妙,感情也是十分深沉动人的。

曹德另一首《清江引》如下:“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离别重离别,攀折复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也是以“长门柳”起首,揭出了元顺帝帝权旁落,皇后一门屡遭诛翦的事实。这是一种极冒政治风险的揭露,看来《辍耕录》关于作者因作二曲罹祸出避的说法不虚。古代诗人多有以诗歌体式暗喻、影射时事的传统,散曲也不例外。本篇就是很好的例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