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扌刍玉筝①?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注释】
①扌刍:弹拨乐器。筝:一种十三弦的弦乐器。
【译文】
江上一轮明月是那样的璀璨,照亮了澄净的江面。是谁呀,在水上把古筝拨弹?隔着江水饱含着眼泪倾听,满江的涛声一时都化作了长叹。
【赏析】
首句直接擒题,从清夜入手,色彩鲜明,描摹江景如绘。明净旷远的江夜最易引起人的敏锐感觉,所以此句写景,其实正为下文写情蓄势。次句忽出筝声,打破江夜的寂静,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妙在似问非问,“扌刍玉筝”的来历并不明说。第三句轻妙地转到闻筝的对象身上,非但“何人扌刍玉筝”不见答案,就连扌刍玉筝的内容也不作交代,却显示了听者的专注,且以“和泪听”三字透现出一种天涯漂泊的凄凉情味。末句写出听筝的反应,筝曲的情调不言而喻,且此时的“声”使前时的“色”尽生愁意。由于各句撷取的是富有表现力的不同片段,所以整支小令虽以闻筝占取了绝大篇幅,但仍组构出一幅历历分明的江夜风情画。
这首二十四字的小令,容易使人联想起白居易那六百余言的著名长诗《琵琶行》。同是江天月夜,同是不期而闻哀怨的音乐弹奏,这支《凭阑人》几乎可说是浓缩的《琵琶行》。只是白诗详尽地介绍了演奏的过程,弹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听者哀怨的缘故,而小令限于容量,这一切都付阙如。但因此也造成了作品的悬念,令人遐想。筝声无端而至,哀怨无端而生,倏然以来,戛然以止,造成了全曲清凄超妙的风神。《太和正音谱》曾记载了一段“善歌者”蒋康之的小故事:“癸未春,度南康,夜泊彭蠡之南。其夜将半,江风吞波,山月衔岫,四无人语,水声淙淙。康之叩舷而歌‘江水澄澄江月明’之词,湖上之民,莫不拥衾而听,推窗出户是听者,杂合于岸。少焉,满江如有长叹之声。”本篇的艺术感染力,于此可见一斑。
在技巧形式上,本篇属散曲巧体之一的“嵌字体”,各句都嵌有一至二处“江”字。“嵌字体”在诗歌中已有先例,如陶渊明的《止酒》诗,二十句中就句句含一“止”字。散曲“嵌字体”的最早作品,则是元好问的《喜春来·春宴》:“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本篇同嵌的“江”字,建立了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全曲出现的“江水”、“江月”、“江上”、“隔江”、“满江”的重复不仅多方位地充实了“江夜”的题意,而且表现了一唱三叹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