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①。战火曾烧赤壁山②。将军空老玉门关③。伤心秦汉,生民涂炭④,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释】
①“美人”句:秦末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军队赶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同他所宠爱的美人虞姬先后自杀。
②“战火”句:汉建安十三年(208),东吴孙权部将周瑜大破曹操军队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长江边)。
③“将军”句:东汉名将班超奉命安边,在西域三十一年。晚年思家,上书请还,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为汉代的边关要塞。
④涂炭:苦难深重,好像陷入泥泞、落入炭火中一般。
【译文】
乌江岸虞姬自杀丧生。赤壁山火烧曹军,烈焰滚滚。班超徒然在边塞外老去,到老才得“生入玉门”。历史一代代总是伤心,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存,读书人只能发出长长的叹声。
【赏析】
起首平列三个陈述句,互相的联系似有似无,然后抒发感叹点明它们的共性,使读者的印象和收获倍加深刻,这是本篇与下篇的一大表现特色。
“阴陵道北,乌江岸西,休了衣锦东归。”(马致远《庆东原·叹世》)“叹西风卷尽繁华,往事大江东去。”(冯子振《鹦鹉曲·赤壁怀古》)“班定远飘零玉关。”(张养浩《沉醉东风·隐居叹》)本篇中所感怀的史事,在元人散曲中是常见的吟咏题材,文人可从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受。本篇将这三组历史事件作成三句鼎足对,平行地并列在一起,让不同的空间和画面轮流闪过,仅在虚词和动词的组合上暗示出思想的导向:“自刎”暗示战争胜败的不可料,“曾烧”标志战争成果的不足恃,“空老”说明战争功业的不足道。这些不同的画面一一陈列,显示出诗人缅怀历史时的浮想联翩,同时也是有意识让读者在浮光掠影的浏览中积累起一系列的印象,去思索与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作品的这三句鼎足对语来说,除了都与历史上的干戈争战有关,隐约表现出战争本身的一些悲剧意味外,读者一时还不容易得到什么新的发现。
接着三句抒感,顿使读者悚然生悟。上述的三组画面,至少还有三处共同之点:第一,它们都发生在秦汉之际,这是时间上的联系。第二,它们都意味着人民的苦难,这是透过现象之外最本质的特点。第三,它们都同归于“读书人”的“一声长叹”,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强烈悲愤。这也说明因统治者争战而造成的“生民涂炭”,贯串了人们所能读到的整部历史,是古往今来各朝各代所无法避免和消除的普遍悲剧。“伤心”二字,承上启下,联结了现象与本质,使战争悲剧的主角,从“美人”、“将军”之类,转向了真正的受害者——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以“一声长叹”戛然而止,减省了多少笔墨,真是一声沉重的叹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