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
《霓裳》①舞月娥,野鹿②起干戈。百年长恨歌③,闹了也末哥④。万马千军早屯合。走不脱,那一埚⑤,马嵬坡⑥。
【注释】
①《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太平广记》的神仙载记中,谓唐玄宗随术士游月宫,闻月中仙乐,默而记之,“名之曰霓裳羽衣”。
②野鹿:指安禄山。《唐书》载安禄山过巨鹿,惊曰:“鹿,吾字也。”又张俞《过华清宫》:“不妨野鹿逾垣入,衔出宫中第一花。”
③长恨歌:唐白居易作《长恨歌》,友人陈鸿作《长恨歌传》,均以唐玄宗、杨贵妃悲欢故事为题材。
④也末哥:语尾助词,无义。
⑤一埚(guō):一块地方。
⑥马嵬(wéi)坡:在陕西兴平县,为六军都督陈玄礼发动兵谏的处所,也是杨贵妃赐死及埋葬之地。
【译文】
在《霓裳羽衣曲》的乐曲声中,杨贵妃翩翩起舞,就像是美丽的月宫仙女。谁知战祸由此而生,安禄山发动了叛乱之举。长生殿里玄宗与杨妃的百年盟誓,只成了《长恨歌》的题材,化作了一场昙花一现的闹剧。御林军的千军万马,早已在陈玄礼的指挥下集聚。马嵬坡——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事变,杨贵妃终究躲不过去。
【赏析】
《霓裳》曲的来源,在注释中介绍了一种说法,这当然是人们将它誉为“仙乐”而产生的传说。而据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诗及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言,则是开元间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曾经唐玄宗亲自润饰而成。不管怎么说,《霓裳羽衣曲》及因曲而制作的《霓裳》舞,与杨贵妃都有莫大的关系。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中,就记载她册封为贵妃的第一天,便为明皇表演了《霓裳羽衣曲》。“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长恨歌》),这正是“《霓裳》舞月娥”一句的诠释。
古人常把安禄山叛乱的祸因同杨贵妃联系在一起,虽然偏颇,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点道理。《唐书·杨贵妃传》就载称:“禄山来朝,帝令贵妃姊妹与禄山结为兄弟。禄山母事贵妃,每宴赐锡赉稠沓。”“野鹿”是对安禄山的隐称,“野鹿起干戈”,同前句“《霓裳》舞月娥”的太平艳乐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也就是《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句意的翻版。
“百年”二句的含义,在注释中已提及。它以“长恨歌”来指代玄宗与杨贵妃“愿世世生生永为夫妇”的爱情盟誓,而以“百年”与“闹了”作一对举,显示出这一百年盟誓只成了一场短暂闹剧的结局,“也末哥”是元曲特有的尾衬语,在此更增添了讽刺的意味。
由此可见,“霓裳”、“野鹿”、“长恨歌”,以及下句的“万马千军屯合”,都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作者不急于衍扬它们的含义,也不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仅作为零碎的意象依次闪示,随后接出“走不脱,那一埚,马嵬坡”的惊心结论。末尾三句都用三字的短句,有强调和冷峭化的效果。清人贺贻孙在《诗筏》中云:“愈碎愈整,愈断愈连。”“乐府古诗佳境,每在转接无端,闪烁光怪,忽断忽续,不伦不次。”本曲诸多意象互相映发,又恰恰揭示出马嵬坡悲剧形成的完整过程,正是这种“碎整”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