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必仁
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②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③,栏倚长空。起宿霭千寻④卧龙,掣⑤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⑥。
【注释】
①芦沟晓月:“燕台八景”之一。芦沟,此指卢沟桥,在北京西南永定河上。桥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永定河旧称芦沟而得名。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卢沟桥为出入都城的主要通道。
②景:通“影”。
③远塞:远方的关塞。
④宿霭:隔夜的云雾。千寻:形容极长。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⑤掣:牵拉。
⑥蟾宫:月宫。
【译文】
清晨骑马驶出大都的城门,挥动着系结红缨的马鞭,鞭梢不时画出一道道红影。山色朦胧,一片片树影在月光的晃照下显得格外分明。卢沟桥高高地俯临在永定河上,桥上的车马向着远方的关塞驰骋,长长的桥栏,衬映于苍穹的浩茫背景中。这桥犹如千丈长的卧龙在夜来的沉霭中腾起;又如万丈的长虹垂下地面,牵扯着天空的流云。远远地传来了一声声晓钟缓缓的余音。桥上的行人如同蚂蚁一般,仿佛正向月宫步步行进。
【赏析】
卢沟桥至今犹存,桥长二百六十七米,十一孔,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一百四十根,柱头卧伏大小石狮近五百只,神态各异,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旧时桥头附近多民屋旅舍,以其密迩京师,驿通四海,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故自金代建桥后,“芦沟晓月”即为“燕台八景”之一。
本篇一开头,就绘出一幅佳妙的早行图,借月色下的晓行,暗扣“芦沟晓月”的题面。芦沟为“出都门”必经之所,清早上路,必定是匆匆赶行,马背上不时扬起鞭影。拂晓的月色一片苍白,马鞭上的红缨就特别显眼,所以说是“鞭影摇红”。在朦胧的晓月中,远处的山色影影绰绰,似有若无;而林子中树木的实体容易辨认,在月光的映照下,给人以玲珑剔透的感觉。这三句体贴入微,在色彩光影的运用上,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西洋油画技法的效果。“晓月”的景色,非晓行者不能领略;而从行人的眼中写景,视界又可不时变换,不至于散乱无序。
卢沟桥为“芦沟晓月”的主景,故在本篇中占了主要的篇幅。“桥俯危波”三句,用三组对仗,分别写出了桥下、桥面、桥栏的景象。由低而高,正是上桥初始时的观感。“车通远塞”暗示桥程漫长,“栏倚长空”隐含桥架高迥,都证明踏上桥头未久。桥下河水隐约不能细辨,凛然如生惧意,故云“危波”;前方犹是迷蒙一片,只能有“远塞”的联想;唯有长空衬起栏杆,背景分明:这一切无不可见“晓月”因素的影响。这也可以看出作者用笔的缜密。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句子,将宫中长桥与空中走道分别比作龙与虹。七、八两句,即以这两层比喻,同施在卢沟桥上。前句中的龙由卧而起,即自下而上;后句中的虹从天垂降,即自上而下,两句相合,可以代表上桥与下桥的全段历程。宿霭渐消,流云飞来,其间也包含着时间的转移。
站在卢沟桥尾,作者回身眺望。此时由于长桥的横亘,都城方向反而显得“路杳”,城中的报晓钟声传来数响。“疏钟”的“疏”字,增添了声源遥遥的听觉效果。那残月已落到地平线附近,恰在京城方向;借着熹微的晨光,可以见到过桥的行人已是为数众多,一个个似蚂蚁似的黑点向着远方蠕动。他们是早起上城去的,前时“出都门”仅见鞭影寥寥,而此刻反方向的入城晓行却是“似蚁行人”,十分符合生活的真实情景。在作者的感觉中,仿佛他们一直是走向月中。“如步蟾宫”运用极妙:月中有蟾宫,京城的宫殿也常以蟾宫作比;“蟾宫”是由卢沟桥的延伸引起的联想,说明长桥壮丽雄美,恍若仙境;而篇末的这一点笔,又直接回应了景观中的“晓月”二字。全曲借行程写景,移步换境,层次分明,再加上末句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给人以历历如绘、一丝不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