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
雪粉华①,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著钓鱼艖②。
【注释】
①雪粉华:〔大德歌〕首句平仄格律为“仄平平”,“雪粉华”当为“雪纷华”之误。关汉卿另有一首《大德歌·冬》,首句为“雪纷纷”,可证。
②艖(chā):底小头尖的小船。
【译文】
大雪纷纷扬扬,像梨花飞舞漫天,遮迷了那四五家小村的人烟。这密雪洒空的景象,最宜摄入画卷。再看那小树林间,乌鸦的呱呱声闹成一片,是大雪造成了它们归巢的惊乱。一道清江,在枯黄的芦苇外映现,一只空无一人的钓鱼小船斜系在岸边。
【赏析】
这是关汉卿《大德歌》四时小令中的一首,描绘江村冬雪的小景。自从山水诗兴起以来,这一类冬景的咏作屡见不鲜,但本篇设象如绘,错落有致,仍使人有历历在目、别开生面之感。
唐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问世以后,人们常把白雪比作梨花。曲中的“梨花”纷纷扬扬,满天飞舞,占据了画面的主体,成为“冬”的最典型的特征。“烟村四五家”,烟村本来就有遥远和朦胧的意味,四五家本身又稀稀落落,在大块而又稠密的飞雪之中,自然从视野中抹去。但由于诗人点出了“再不见”三字,使人在印象中隐隐约约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似有若无,十分耐人寻味。
另一位唐诗人郑谷,写过一首《咏雪》诗:“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翁披得一蓑归。”这首诗曾被当时人绘成图画,在民间流传很广,元散曲经常将其中的句子当作现成语使用。本篇第四句“密洒堪图画”,就是原诗中间两句词语的提炼和综合。这一句承上启下,从“密洒”的意义上总结“雪粉(纷)华”,从“堪图画”的意义上转出雪景中的一处疏朗的场景。这是一片不大的林子,枝梢枯疏,上面一群乌鸦扑打着翅膀,在不安地飞来飞去。“噪”字说明了它们的躁动和惊惶。大雪纷飞,乌鸦回不了窝巢,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景象。“看疏林”看得了“噪”的听觉效果,而我们仍觉得合情合理,其原因就在这里。
最后两句转入江畔。雪花飘入水中就消失不见,江身在积雪的原野中格外分明,所以“清江”的清字用得极为确切。清江同岸边的黄芦对比,自然有“掩映”之感,在飞雪弥漫之中另辟出一幅开阔的画面来。但诗人意犹未尽,又在水面上添出了一只钓鱼的小船。“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只小船也处于“斜缆”的自然状态。幽静旷远的江景,同满天飞雪的动态互相映衬,令人遐想不已。
本曲的写景手法是白描与铺陈,但不使人觉得重沓,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映法。如上所述,前三句写大雪飞舞,烟村迷茫,就有一种“显”与“隐”的对照。中二句“密洒”与“疏林”,又有疏密的对映。末二句的江景,则除了黄芦与清江在色彩上的对比外,还存在着清江与鱼艖在巨细上的区别。从全篇整体来看,前半与后半又是动静相生。这种对映的写法,增加了全曲的层次感与富于变化的新鲜感。
诗、词、曲皆有写景之作。诗语宜庄宜雅,要求用最精简的词汇包含最大的信息量,绘景也往往着重于整体的气象与风神,我们不妨将它比作大块的水墨画。词在语言上相对平易些,但却讲究绮丽的丰韵,修辞上仍不免用雅,或可比作设色的水粉画。而曲则纯用大白话,写法上也宜直、宜露、宜透,更像是线条清晰的白描画。散曲作家且喜将与主题相关的形形色色的景物倾集在同一画面上,以求得感官上的充实与满足。阅读这首小令,我们自能体会到这种尺幅千里、兴象百端的“白描画”的风味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