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
琉璃殿暖香浮细,翡翠帘深燕卷迟。夕阳芳草小亭西。闲纳履①,见十二个粉蝶儿飞。一个恋花心,一个搀②春意。一个翩翻粉翅,一个乱点罗衣。一个掠草飞,一个穿帘戏。一个赶过杨花西园里睡,一个与游人步步相随。一个拍散晚烟,一个贪欢嫩蕊。那一个与祝英台③梦里为期。
【注释】
①纳履:步行于其间。
②搀:带着。
③祝英台:民间传说中的东晋上虞(今属浙江)女子。与会稽书生梁山伯相爱,终未能结合。山伯死后,她前往哭灵,坟墓自开,两人化作一双蝴蝶而去。
【译文】
琉璃作顶的华堂中暖意融融,飘袅着细细的香烟。一道道翡翠制就的门帘缓缓卷起,放入了归燕。夕阳依照着亭西的绿草一片。我闲步其间,见到十二只蝴蝶儿在飞舞蹁跹。一只飞绕着花心,流连不去;一只搀带着阳光,享受春天。一只轻扇着粉翅,上下翻飞;一只朝人衣服上乱扑乱点。一只贴着草皮轻捷地掠过;一只穿进穿出,嬉游在帘前。一只逐赶着轻飘的柳絮,直入西园里休憩;一只紧随着游人的身影,依依相伴。一只拍动着粉翅,在暮霭中分外耀眼;一只偎贴着娇嫩的花蕊,一味地交欢。另外两只已经合二为一,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情意缠绵。
【赏析】
前支〔喜春来〕犹如引子,交代了地点、时间,更重要的是绘出了女主人公闺中生活的一种氛围。我们看作品起首两句的对仗,典丽雍容,“琉璃殿”、“翡翠帘”,可知女主人公生于贵族,养在深闺。殿内暖意融融,炉香细细浮升,珠帘一道道缓缓卷起,让燕子飞进飞出,这是一派日长人静的安谧景象,代表着女子安和舒慵的日常生活情调。所以当夕阳时分,她便照例款步出了画堂,来到后园散心。园中花草芬芳,亭台玲珑,纵可一时悦赏,毕竟日日会见,缺乏新鲜的兴味。“闲纳履”,可知此时女主人公仍是一派慵懒,漫无目标。但园中却有一番景象吸引了她的注意,那就是一群欢快的蝴蝶在夕阳下飞舞。女子一下子点出“十二个”的确数,并且一一追踪着她们的行迹,这就微妙地反映出她的心情。这一点,在下片的〔普天乐〕曲中便充分地表现出来。
〔普天乐〕的十一句,一一分派,全部用来描摹蝴蝶的形态,这种写法颇为别致。这是从女子眼中来观看和铺叙,因此其中实际上结合着她的心态。女子基本上是将它们分成一双双来对待的,与〔普天乐〕的句式正好应合。第一双:“一个恋花心,一个搀春意”,前者贪恋花心不去,后者也跃跃欲前。第二双:“一个翩翻粉翅,一个乱点罗衣”,前一只翩跹起舞,后一只还几回撞在人的衣服上,真是自由自在。第三双:“一个掠草飞,一个穿帘戏”,在不同的地点展示飞行的本领。第四双:“一个赶过杨花西园里睡,一个与游人步步相随。”蝴蝶与“西园”的关系,始见李白《长干行》:“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作者当是有意为之。这里一只蝴蝶追逐杨花直入西园,终因疲倦停下歇息,另一只则所谓“留连戏蝶时时舞”(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与人有情,恋恋不舍。第五双:“一个拍散晚烟,一个贪欢嫩蕊”,对于暮色将临,两蝶一飞一留,态度全然不同。最后第六双只剩下了一句的余地,却是女子情之所系:“那一个与祝英台梦里为期。”原来这一双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紧紧飞靠,几乎合二而一了。前面女主人公将蝶群两两分组,已暗寓“愿成双”之意,这第六组蝶儿的缠绵缱绻,无疑寄托了她的深情、艳羡及祝福。这就显示出女主人公深闺独处的真实处境,也表明了她向往爱情与幸福生活的内心世界。这一曲全采“赋”的铺陈手法,有意强调“一个”、“一个”的排比,栩栩如生,各擅风流,已是精彩纷呈;而在字面上仅出现十一只粉蝶,以“祝英台”一笔写出一双,更是妙笔生花,令人拍案叫绝。
描述群体的作品常用详略剪裁、有主有次的手法,但一一铺叙的写法,也能出奇制胜。如苏轼《韩斡马十四匹》诗将十四匹马悉数叙出,就被后人评论为“分合叙参差入妙”的佳作。元散曲中运用此法的也不少,有个叫王大学士的,作〔点绛唇〕套数,提到“刚见一百个儿童刁刁厥厥的耍”,随即便用了十三支曲牌将一百人一一写到,可说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一一铺陈中避免雷同、平板,力出新意,这正为散曲作家逞露才能提供了用武之地。
又据元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载,此曲为作者在溧阳李氏园亭小饮时作,“时有粉蝶十二枚,戏舞亭前,座客请赋今乐府,即席成〔普天乐〕”。这段记载无论其真伪,至多说明诗人才思的敏捷。要真把“见十二个粉蝶儿飞”解作作者对实景的记录,那就不啻矮人观场,味同嚼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