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寺内,静谧无声,只有徐长卿的笔落在宣纸上时发出的沙沙声。
他全神贯注地书写着,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他和他手中的笔。
桌上堆积如山的书稿已经完成了大半,徐长卿停下笔,满意地抬起头,欣赏着自已这几个月来的心血结晶。
这部名为《国富论》的著作,乃是一部以经济学为核心的鸿篇巨制,对于大明这个时代而言,其意义丝毫不逊色于《管子》所具有的划时代影响。
姚广孝静静地坐在一旁,他轻轻捧起书稿,仔细翻阅起来,但眉头却紧紧皱起,心中充满了震撼。
他低声问道:“长卿,这《国富论》中的种种思想,莫非就是你从那个异世界带来的屠龙之术的一部分?”
徐长卿微微颔首,表示认同,然后说道:“的确如此。民众富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经济基础如同大厦之根基,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稳固与否。发展各种产业,丰富经济结构,此乃我编写《国富论》的核心要义所在。”
姚广孝继续翻动着书稿,越往下看,他内心的震惊便愈发强烈。
《国富论》的第一个理论,竟然是劳动价值论。
这一理论深入探讨了劳动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这一观点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姚广孝深深的思考。
徐长卿写道:“所有商品的生产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应该用其中所蕴含的劳动量来度量和评判。一个国家的财富水平当然也是由该国人民辛勤劳作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所决定的。”
接下来他又提出了第二个理论——土地价值论。徐长卿明确指出:“一块土地的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它所能支撑起的各种经济活动及其产生的效益。土地与经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
最后一个理论涉及到资本的作用问题。
徐长卿认为:“在我们传统的中原社会观念里,‘士农工商’这四大阶层当中,商人的社会地位往往处于最底层,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之人。”
“然而事实上,资本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善或恶之分。要想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关键在于如何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与分配,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通过剥夺富人财产去接济穷人这种方式来实现。”
接着,徐长卿提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概念——看不见的手。他写道:“商品和农产品的价格,以及它们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流通,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这是市场自发调节的力量。”
姚广孝合上书稿,感慨道:“长卿,这些理论已经超越了当今时代。朝廷若能采纳,需要克制地维护海外贸易,保障国防和国内治安,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并普及教育。你的思想若传出去,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
徐长卿平静地回答:“师父,我已经做好了迎接暴风骤雨的准备。”
徐长卿早就明白,自已攥写的这本书稿,会引起多大的风暴。
“我不介意和朝臣们来一场君子之辩!”
此刻,徐长卿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斥着强烈的自信心。
姚广孝一听不由得笑了,说:“长卿啊,那些人可不愿和你有什么君子之辩的。不过,你既然已经写出来了,这本书稿我就让陛下先看,正好让陛下领略其中你书稿中的思想吧。有陛下的支持,你宣传这本书稿也能够事半功倍。”
徐长卿点头,说:“都听师父的。”
徐长卿写这本书稿的原因,就是打破士人对于小农经济的维护,让大明的朝廷能够更好地迈向新的方向运转。
听到徐长卿答应下来,姚广孝也因此点头,说:“我会即刻将书稿呈给陛下。”
不久之后,姚广孝踏入了皇宫,走向朱棣处理政务的大殿。
朱棣见到姚广孝,惊讶地说道:“老和尚,你今天怎么有空突然过来啊?难道不在你的鸡鸣寺好好修行佛法吗?”
姚广孝微微一笑,轻声说道:“今日贫僧不谈佛法,而是特意前来给陛下呈上一本书稿,这是我那位徒弟屠龙术之理论的其中概要。”
朱棣好奇地接过姚广孝递来的书,定睛一看,只见封面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国富论》。
他心中暗自称奇,翻开书页,开始仔细阅读起来。
才不过短短一会儿功夫,朱棣就被书中的理论深深震撼到了。
这些理论对他来说犹如醍醐灌顶一般,让他豁然开朗,但同时也有许多地方令他感到困惑不解,仿佛一层又一层的迷雾等待他去拨开。
朱棣抬起头,满脸不可置信地问道:“这本书稿真的是徐长卿写的?”
姚广孝点了点头,肯定地回答道:“确实是长卿所写。此次老衲前来,就是希望陛下能够降下一道恩旨,准许长卿将此书刻印出版,让更多的人都能读到如此精妙绝伦的著作。”
朱棣深思熟虑之后,眼神明亮而坚定地注视着姚广孝,沉声道:“倘若果真如书中所述,那么这部书稿里所阐述的理念无疑是惊天动地的。”
“然而,一旦将此书公开于世,必然会在朝堂之上掀起惊涛骇浪。你我心里都明白,那群保守的文人士大夫,恐怕难以轻易接纳这些崭新的观念。”
姚广孝微微颔首,表示认同,接着说道:“陛下英明。但是,如果大明朝想要持续繁荣昌盛,就必须勇于冲破陈旧的束缚,拥抱新兴的思潮。长卿所著的《国富论》,恰好就是打开这扇通往新世界大门的关键钥匙。”
朱棣慢慢地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说:“很好。朕特此颁下旨意,允许刊印《国富论》。与此同时,朕也要求你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反对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