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绝不会忘记“用四个手指代替五个手指”的信条。这对他说来意味着希望。每当他由于生理的障碍而感到沮丧的时候,他就用这个信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他发觉母亲是对的。如果他能应用他所有的四种感觉,他确实能抓住完美的生活。
是的,也许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缺陷,然而,只要我们有信心,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各种障碍,找到生活的意义。完美生活不一定是完美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只要我们不懈地去努力,并用心去体会就能品尝到生活所赋予的酸、甜、苦、辣等各种生活的真滋味,将掺和着百味的人生过得有声有色,过得圆满!
生活永远是百味的,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也许,你是一个有缺点的人,然而你却依然可以享受完美的生活。
想开一点,学会洒脱
“鲜花开了还会败,大树老了也会衰;没有一世的晴空,没有终生的畅快。总是艳阳过后有乌云,总是平坦之末有歧路;总是有笑又有哭,总是无邪过去是无奈。”我们又何必整天忧心忡忡地惶惶度日呢?
幸福还是痛苦,都凭你的感受。俗话说:“想开一点!”那我们又何必不真的想开一点,学会洒脱,潇潇洒洒地奔自己的前程呢?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一种洒脱,藉此诗意的挥洒,你便抛却了无尽的离愁。
“醉卧沙场君莫矣”是一种洒脱,藉此浪漫主义的注入,你便走进了超越生命空间的殿堂。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是一种洒脱,藉此调侃的语气,你便远离了无绪的烦忧。
洒脱既可以说是一种外在行为方式,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有这样一个人,他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
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觉得越来越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每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
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那人不语。
哲人说:“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从这个世界上精心寻找来的东西,还有责任,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总统,因为他的篓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算起来,人最轻松的时候,一是出生时,一是死亡时。出生时赤条条而来,背的是空篓子;死亡时,则要把篓子里的东西倒得干干净净,又是赤条条而去。除此之外,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往自己的篓子里放东西的过程。得了金钱,又要美女;得了豪宅,又要名车;得了地位,还要名声。生怕自己篓子里的东西比别人放得少,哪怕是如牛负重,心为形役。这又岂能不累?要想真不累,其实也容易得很,只消把背篓里的东西扔出去几样。可每往篓子外扔一件东西,我们都会心疼得流血。那就干脆换个思路,给自己找心理平衡。那么,当你感到生活篓子里的东西太重因而步履蹒跚的时候,你不妨再看看左邻右舍羡慕的眼光,看看他们同样也在拼命地往篓子里捡东西;你就得安慰自己,你装的东西多,是你的本事大,别人想装还装不进来呢。
你还得明白,生活篓子里的东西越多,你的责任就越大。譬如说吧,你打算买一款名车,也就是说往篓子里放一件人人羡慕的宝贝,那么你在享受舒适的时候,责任也就来了:名车的花费肯定比一般小轿车要高,你对它被人觊觎、遭窃的担心也更大,你可能要经常处在不安的情绪中,但你与家人开车出门换来的无数羡慕的眼光,或许就是对你的弥补。
生活就是这样,你要想在篓子里多装东西,就得比别人更辛苦。既然样样都难以割舍,那就不要想背负的沉重,而去想拥有的快乐。
人要活出一点味道,活得有点境界,就得学会摆脱紧张。而摆脱紧张的最好办法就需要来点洒脱。洒脱既可以说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要做到洒脱,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淡化功利意识。不要把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行为看得那么重大。不妨设想一下,这个世界离开了谁地球不也照转吗?人的功利意识或者说使命意识太强,相对来说,其精神负载就大,其压力就大,也就必然活得比别人紧张。但是,也有一种身负重任者却往往忙中偷闲。有的人即使担当天下大任,也能够表现出一种闲态,比如在军事活动频繁之时,诸葛亮仍旧羽扇纶巾,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是一种潇洒,也是一种能力。只有这种闲情逸致才能成就他们遇事不惊的本领。苏东坡为官时不也很有一番洒脱之情致吗?如果没有这种洒脱不是你办事能力太低,就是你的私欲过重。
洒脱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心灵境界。洒脱是使你心灵田野丰收的养料;是使你浮游尘土的飞翼;现代人难以做到洒脱,但一定会崇尚洒脱。但是,洒脱不一定需要太多,只要有那么一点,就能使你获得生活的所有愉悦!
蝇营狗苟是束缚心灵之绳,患得患失是喷涌遗憾的井;坦坦荡荡潇潇洒洒,前路,有无限的风景。
乐观一点,凡事往好的方向想
在生活中,悲观者往往比乐观者经历更多的失望,这是不足为奇的。理由很简单,他们经常会自找寻烦恼。
人基本上分为两种:乐观的和悲观的。悲观者会认为自己是“脚踏实地”的人。他们坚持认为人生艰苦,成功并不是举手之劳。他们相信,如果你能预见到事情会出差错,当真的出错时你才不会失望。
悲观者想证明他们的负面假设是正确的。他们用负面经验来对抗乐观主义。他们以为乐观的人是鸵鸟,只会把头埋在沙子里,根本就不了解人生的现实与艰苦。
不过,乐观的人也都明白,没人握有未卜先知的水晶球,没人可以准确地预知未来。在这个前提下,他们知道悲观主义者虽然很肯定事情定不会奏效,却仍任意猜测,并且假定这是真的。乐观的人相信由于没有人真的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所以还是乐观一点好,凡事往好的方向想,人生才会比较愉快,比较充实。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给你点别的!”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于是,疑惑的乞丐问身边的人:“他给我写了什么呢?”旁人便向乞丐念了牌子上诗人所写的句子:“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却不能见到它。”
其实,牌子上的意思是一样的,诗人只是换掉了表达方式,却换来完全不同的结果。生活中,每个人都无一例外的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不如意,但用悲观的意识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只会让自己体会到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挫败感,然而,乐观的情绪却总会在不如意的境遇中发现希望,让阳光照进生活,让沉闷的心灵得到快乐。
痛苦与欢乐就像黑夜与光明相互交替,只有知道怎样使自己适应它们,并能敏锐地逢凶化吉的人,才懂得怎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