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的经历和对那位富翁的回忆,让泰莱神父陷入思索。当晚,他给报社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到钱。”
后来,泰莱神父的这两条准则,被许多美国人信奉为生活的信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生活才能愉快;想办法从中赚到钱,才能获得经济保障,维持生活。果真实现了这两条,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可算是成功了。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您喜欢写作,也许喜欢舞蹈。因为这些爱好,可以为您的生活添加滋味,同时也可以借着它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常我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废寝忘食也会去干,而且并不感到劳累。这就是喜爱的缘故。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一整天做一件事,除非特别有兴趣,不然是很难做到的。
听音乐是一种享受,试着整天待在音乐室里听音乐,还是享受吗?看电影很过瘾,试着一天看十部电影怎么样,不吐才怪。
看书也是如此,如果让你一天认真阅读十万八万字的书稿,不晕过去才怪呢!
可是就有人可以,而且乐此不疲。那是因为他们有浓厚的兴趣。这些人创造了自己的快乐,也给别人带来了愉悦的享受。
可是人们经常有个误解,通常以为拼命才能赚钱,辛苦才叫工作。其实不然,真正赚钱,真正成功的人,不会是为赚钱而痛苦的人,因为他们做的是自己乐意做的事,是兴趣所在,赚不赚钱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主要的,他们负责让自己快乐。可奇怪的是:钱似乎也喜欢快乐的人,所以他们既快乐又成功!
庾澄庆有一次在访谈时说:“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才能让别人快乐。”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他所说的一件事,实际上就是指某一项宏大的事业。一个人本事再大,精力再多,寿命再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三百六十行都尝试到,他所做的事情实在是有限的。
因而,一个人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得珍惜这有限的时间,就得选择最适合于自己去做的事。不要什么都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好,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生命,徒留悲伤在心中。
兵书上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生活中也是一样,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使自己快快乐乐地勇往直前。
多为别人做好事
世界如同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可是你要整天板着脸,它也会变得苦闷不堪。因此,在生活、工作之余多为别人想想,不仅能使你不再为自己忧虑、善待自己,也能帮你结交很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乐趣。
美国密苏里州春田镇有个叫波顿的先生,它对“多为别人着想”的好处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讲述的《我如何快乐起来》的故事曾感动了许多人。
“我9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12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波顿先生写道,“我母亲在13年前的某一天离开了家,从此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以后我也没有见过她带走的我的两个小妹妹。她一直到离家7年之后才写信给我。我父亲在母亲离家三年之后死于一次车祸。他和一个合伙人在密苏里的一个小镇买下了一间咖啡店,合伙人趁他出差的时候把咖啡店卖了,得了现款之后潜逃。一个朋友打电报给父亲,叫他赶快回家,在匆忙中,父亲在堪萨斯州沙林那城因车祸丧生。我的两个姑姑,她们又穷又老又病,把我们五个孩子中的三个带到她们家里去了。没有人要我和弟弟,我们只好靠镇上的人来帮忙。我们很快被人家叫做孤儿,或者被人家当作孤儿来看待,而且我们所担心的事情很快发生了。
“我和一个很穷的人家在镇上住了一阵子,可是日子很难过,那家的男主人失了业,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再养我。后来,罗福亭先生和他的太太收留了我,让我住在他们离镇子11英里的农庄里。罗福亭先生70岁,他告诉我说,‘只要我不说谎,不偷东西,能听话做事,’我就能一直住在那里。这三个要求变成了我的圣经,我完全遵照它们生活。
“我开始上学,其他的孩子都来找我的麻烦,拿我的大鼻子取笑,说我是个笨蛋,还说我是个小臭孤儿。我伤心得想去打他们,可是收容我的那位农夫罗福亭先生对我说:‘永远记住,能走开不打架的人,要比留下来打架的人伟大得多。’我一直没有和人打过架。最后有一天,有个小孩在学校的院子里抓起一把鸡屎,丢在我的脸上。我把那小子痛揍了一顿,结果交上了好几个朋友,他们说那家伙活该。我对罗福亭太太给我买的一顶新帽子感到非常得意。有一天有个大女孩子把我的帽子扯了下来,在里面装满了水,把帽子弄坏了。她说她之所以把水放在里面,是要‘那些水能够弄湿我的大脑袋,让我那玉米花似的脑筋不要乱爆。’我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哭过,可是我常常在回家之后嚎啕大哭。有一天,罗福亭太太给了我一些忠告,使我消除了所有的烦恼和忧虑,而且把我的敌人都变成了朋友。她说:‘波顿,要是你肯对他们表示兴趣,而且注意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的话,他们就不会再来逗你,或叫你小臭孤儿了。’我接受了她的忠告,我要用功读书。不久后我就成为班上的第一名,却从来没有人妒嫉我,因为我总在尽力帮助别人。我帮好几个男同学写作文,写很完整的报告。有个孩子不好意思让他的父母亲知道我在帮他的忙,所以常常告诉她母亲说,他要去抓袋鼠,然后就到罗福亭先生的农场里来,把他的狗关在谷仓里,然后让我教他读书。死神侵袭到我们的附近,两个年纪很大的农夫都死了,还有另一位老太太的丈夫也死了。在这四家人中我是唯一的青年男性,我帮助那些寡妇们过了两年。在我上下学的路上,我都到她们的农庄去,替她们砍柴、挤牛奶,替她们的家畜喂饲料和水。现在大家都很喜欢我,而不再骂我,每个人都把我当作朋友。当我从海军退伍回来的时候,他们向我表露出对我的真正感情。我到家的第一天,有两百多个农夫来看我,有人甚至从80英里外开车过来。他们对我的关怀非常真诚,因为我一直很忙也很高兴地试着去帮助其他的人,所以我没有什么忧虑,而且13年来再也没有人叫我‘小臭孤儿’了。”
不管你的处境多么平凡,你每天都会碰到一些人,你对他们怎样呢?你是否只是望一望他们?还是会试着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比方说一位邮差,他每年要走几百里的路,把信送到你的门口,可是你有没有费心去问问他住在哪里?或者看一看他太太和他孩子的照片呢?你有没有问过他的脚会不会酸?他的工作会不会让他觉得很烦呢?或者杂货店里送货的孩子,卖报的人,在街角上为你擦鞋的那个人。这些人—都有他们的烦恼、他们的梦想和个人的野心,他们也渴望有机会跟其他人来分享,可是你有没有给他们这种机会呢?你有没有对他们的生活流露出一份兴趣呢?你不一定要做南丁格尔,或是一个社会改革者,你可以从明天早上开始,从你所碰到的那些人做起。
如果我们知道每说一句话,反馈回来的是另一句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事。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这句话应该怎样说出去。正如我们用友好的态度说话,收到的效果就好;我们用粗暴的态度说话,收到的效果就不好。就像我们对着镜子照,你笑,它也笑;就像我们对着群山呼唤,你喊什么,它也喊什么。我们对别人友好,别人也会对我们友好。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对着一个小孩子吼叫或者瞪眼,小孩子就会被吓哭,我们和他们玩,他们就会高兴。
世界上的道理很多,但是大道理很简单,善有善报,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为别人做好事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快乐,因为这能增加你自已的快乐感和健康指数。
善待自己的身体
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大有作为,必须善待自己,应该当心那部会气自己成功的机器—身体。
有许多人不知自爱,常常在无意识中损害自己、欺骗自己。他们出外办事时,总是饮食无定,有时竟一点东西也不吃,就是吃也不依照正常的时间。他们还总要剥夺自己睡眠和休息娱乐的时间。由于他们经常摧残自己的身体,所以,不到40岁他们的头发已经渐白,身体已经显出衰老的样子。他们竟然不懂得,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和志向,需要相应的体力与之配合。所以,一个人对自己的体力切不可随意消耗,对自己的身体尤其要注意保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理发匠用发钝的剃刀来理发,一定不会有顾客光临;如果木匠用钝了的斧子、锯子来工作,一定不会制出优美的器具来。
许多人具有超群的天赋,却最终只获得了微不足道的成功,就因为他们不善保养自己身体这部机器。许多人到了晚年感到失望,甚至连年轻时的1%希望也不能达到,就是因为他们不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所以也就毁灭了成功的可能,因为身体的原因使自己的生命光芒黯淡。
如果能够根据自己身体上的需要,给予适当的饮食、充足的休息、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就能为人体这部机器的正常运转提供能量。
在饮食和生活起居上,如果我们能应用养生常识,过一种简单、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那么我们永远都不需要服药。但我们当中有很多人,过着一种违背生活规律的、有损身体健康的生活。
很多人为了节省金钱,便剥夺身体上应有的营养。他们往往很匆促地吞一块三明治,喝一杯牛奶,便算解决午饭问题,他们以为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节省金钱。殊不知,如果他们能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容地进一顿有营养的中餐,而后再休息片刻,使身体能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这才是大有裨益,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合算”。
上述那种节省的情形,不但没有节省,反而是一种最坏的浪费。一个人最经济合算的做法,就是要积蓄大量的体力和精力,作为获取成功的资本。一个人剥夺能给予我们生命力、体力与智力的食物和休息,无异于把一只能产金蛋的鹅杀死了。
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比我们的身体更为宝贵,生命只有一次。健康的身体能够促进人们在工作上的努力,使得人们不断进步。许多人因为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致使自己的身体机能减弱、能力丧失。
许多人在开始做事的时候,都储藏着大量的体力。但由于对自己身体的疏忽和不加重视,使得贮藏的力量浪费无度,最终事业得不到成功。
睡眠和营养的不足、户外运动的缺乏、工作过度,凡此种种,都是减弱体力、损害身体的主要原因。
还有许多人的精力,浪费在愤怒、忧虑、怨恨以及琐碎的事情上。甚至有的人在愤怒、忧虑、怨恨和琐碎事情上所耗费的精力,比在正经事上消耗的体力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