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统计,在二战期间,有50万左右的空军战士通过训练器训练,时长可达数百万小时,休克的训练器被他们称为“蓝盒子”。
1947年,在航空队独立成为美国空军后,休克再接再厉,不仅为喷气式飞机、轰炸机设计制造了模拟器,更是为阿波罗计划设计了登月舱模拟器。休克为航空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训练器凭借实用等优势成为飞行员必不可少的训练器。接受训练的飞行员在训练器中练习几个小时,就可以通过操作面板上的不同按钮练习起飞、降落十几次,还可以练习俯冲、失速等重要环节。在训练过程中,飞行员可以在驾驶座位上持续停留数小时,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这是在飞机上难以实现的练习机会。
不论是休克,还是飞行员,他们都在不断挑战着自我的极限能力。在反反复复的琢磨和研究中,休克制造出效率极高的训练器,而飞行员也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得以掌握扎实的飞行本领。
从不会到会,绝不是简单地掌握所谓的“要领”即能实现的,这个过程是近乎枯燥的重复的过程。飞行员需要一遍遍地练习,才能掌握最关键的要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当明确了心中所想,人人所知的“排除万难”就会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变得游刃有余。
调查研究显示,在体育和音乐的训练过程中,“分块”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当初学者开始学习时,他首先要做的是把整个动作做一遍,或者把整首曲子弹奏一遍,随后将整体动作分解开来,最后分块的进行学习和练习。有些经验丰富的音乐老师,不允许学生完整地弹奏一首曲子,而是先要求学生将整首曲子分解,这时如果其他人能听出他到底弹奏的是什么曲子,那才算是有所进步。
职业体育训练关注的是技术动作,以美式足球运动员为例,他1%的时间是在打队内的比赛,其余时间都用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基础训练。由此可见,对于分解后的小动作不断重复训练,可以自然而然地帮助运动员掌握这项运动的精髓。
再比如,美国加州有一间专门治疗害羞的诊所,顾名思义,就是帮助人们对抗自己的害羞心理。就职于这家诊所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暗示疗法并没有多大用处,他们崇尚练习的方式。在他们眼中,人们之所以会害羞,在于对事物的观点有所偏差。对于害怕与女性聊天的患者,医生们会为他们设计各种场合,有的是在房间内与多人对话,有的是去大街上直接与陌生女性对话,治疗期间基本会与130个女人聊天。
人们普遍的心理是,如果可以一次完成的事情,就不需要再次尝试。实际上,在众多MBA的课程中,将难度较高的事件加以不断重复,是最为常见的方式方法。商学院的每个学生每周会至少接触到20个真实的商业案例,他们会先自己给出决策和方案,然后老师公布实际的解决方案,最后加以点评。想要在商业决策的课程中取得优良的成绩,靠的不是观察别人如何做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大量重复的模拟决策。
此外,不论是军事学院的模拟战,还是丘吉尔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演讲,都是展示重复力量的最佳案例。
认真地将简单的事情做好,摸索其中的原理,进行重复性的实践,一切“不会”即将消失不见。
6。有价值的“训练”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重复,总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遗憾的是,更多时候,我们所做的是没有价值的重复,难以在重复中得到更好的经验或娴熟的技巧,这对心理预想的最佳效果自然毫无益处。这样看来,我们必须在重复中找到有效门径,以让所付出的辛劳更值得。
巴西被世人誉为“足球王国”,这个名号可谓名副其实。巴西曾5次在众多劲旅脚下夺得世界杯冠军;国际球星数不胜数,一代英豪“球王”贝利,战绩赫赫的“独狼”罗马里奥,举世无双的“外星人”罗纳尔多,还有罗比尼奥、罗纳尔迪尼奥等巨星,他们撑起了巴西“足球王国”的美名。
巴西足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球迷对巴西的热情像火一样炙热。每一场比赛,巴西队的球员都能为球迷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精准的传球,漂亮的连续过人,他们让观看比赛变成一种享受。
球场上,是球迷的欢呼声,电视机前也是如此。人们不由得惊讶于巴西队的球员是如何获得如此高超的球技的。当众人还没能搞清楚其中的秘诀时,巴西队已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顶尖球员。
其实,巴西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受到世人瞩目。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巴西曾4次不敌“无冕之王”匈牙利,连续败下阵来。直到1958年,巴西队才迎来了足球史的转机,17岁的贝利是巴西队的核心主力,以他为中心,巴西队在瑞典世界杯上赢下一场又一场比赛,引起了球迷们的惊叹。
那么,从弱到强,巴西队是如何做到的呢?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探寻一下巴西队的训练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起,巴西队开始采用“室内五人制足球”训练法,正是得益于这套方法,巴西队员的控球能力在世界上才会出类拔萃。
“室内五人制足球”的发明者是一位乌拉圭教练,在阴雨天气下,球员会在室内足球场训练,而这个五人制足球正是基于场地的限制而制定出来的。在室内足球场,球员所用的球是足球大小的一半,个头不大,但重量却远超足球,而且没有任何弹性。场地大小同篮球场差不多大,地面不是绿草而是水泥或木地板,球员们分为两队,各自有五六人,比赛开始后,节奏明显慢于真正的足球比赛,注重的是训练快速传球,传球的过程中考验球员的灵活性和精准性。
“室内五人制足球”问世不久,巴西队就引进了这套方法。1936年,巴西队为此制定了第一套规则,并且将这套方法充分利用了起来。随后,“室内五人制足球”成为其他球队竞相效仿的对象。这种训练方式为巴西队带来显著的成效,著有《足球:巴西人的生活方式》的作者亚历克斯·贝洛斯写道:“室内五人制足球被认为是‘巴西灵魂的孵化器’”。
不仅是在正规系统的训练中,在日常生活中,巴西少年们把室内五人制足球当成娱乐项目,不论是在街道上,还是在足球学校,这成为一种常态。从7岁到12岁的少年球员,每周会有3天的时间专门花在室内五人制足球的训练上,如今成为顶级球星的巴西球员们,粗略一数的话,在这项训练上就大概花费了上千个小时。
巴西队的成功,引起了科学家们对室内五人制足球的极大兴趣。经过细致的研究,圣保罗大学的足球教授艾米利奥·米兰达博士发现,一系列高级复杂的动作,诸如“神龙摆尾”、脚尖点球入网、世界波、头球过人等,都是来自于室内五人制足球。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通过室内五人制足球训练的球员,比起采用其他方法训练的球员,在控球的次数上就明显要多。
此外,根据利物浦大学的研究显示,室内五人制足球可以让球员接触球的次数比其他方法多6倍。同时,因为采用的球比一般足球小且重,这就极大地训练了球员的控制能力,日积月累下,他们的控球能力也就更高了。
室内五人足球的训练中,最为关键的是传球,而且对准确性要求极高。传球时,球员要耳听六路、眼看八方,找到最合适的角度和空隙,然后一气呵成,完成与队友的配合。米兰达博士总结称,“练过室内五人制足球的球员不在乎对手逼得多近,狭窄的场地造就了快速的即时反应和高人一等的技巧,室内五人制足球是巴西即兴足球的实验室”。
实际上,室内五人制足球的原理与中国“熟能生巧”的道理是一样的。当在室内练习区,球员得以与球长期接触时,一些小毛病便可以及时改正,反复练习,反复犯错,反复改正,技术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有所提升。比起在室外,室内的方式更能让球员认真钻研球技,训练球技,有了精准的技术,到了赛场上,也就自然会有好成绩。
当然,巴西队的成功不能全部归功于室内五人制足球,但是,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巴西队所展示出的超强球技,反过来也证明了室内五人制足球的魅力。
英国人塞门·克里夫德是一个铁杆球迷,他曾去往巴西对室内五人制足球进行过考察。回国后,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并在利兹创办了五人制足球国际联盟,全身心投入到这项训练法的推广应用中。在自己闲置的房子里,他采用这项方法对初高中的孩子进行训练,并将其命名为巴西足球学校。为此,他还特意为室内五人制足球的动作制定了详细的训练方法,训练时,还会播放桑巴舞曲来带动孩子们的热情。
许多人对塞门·克里夫德所做的一切感到不屑,但这所学校却切切实实地办了起来。在克里夫德的带领下,几十个孩子接受训练,并从中收获乐趣。4年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在14岁以下年龄组的比赛中,克里夫德的孩子们相继击败了苏格兰国家代表队、爱尔兰国家代表队。有一个叫米卡·理查兹的孩子,年仅17岁即作为英超曼城队的一员上场比赛,18岁便成为英格兰国家队的一员。
有价值的训练,即是有价值的重复。或者说,一个看似简单且意义不大的行为,在计划性的重复之后,所能呈现出的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通过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进行考察,科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在相同的练习时间内,技术一般的运动员习惯于练习已经熟练的动作,而技术高超的运动员则与之相反,他们更喜欢练习更高难度的动作。高尔夫运动也是如此,单纯喜爱高尔夫运动的人们,怎么舒服怎么打,而专业高尔夫运动员则需要不断挑战有难度的位置。重复性训练的目的并不在于简单的重复以满足一定的运动量,而是在连续的训练中提升自己的薄弱环节。
心理学家将人类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圆形区域,这三个区域环环相套,最里面的一层被称为“舒适区”,代表着我们已经烂熟于心的技能;最外面一层被称为“恐慌区”,与舒适区相反,代表着我们还未能掌握的就能;中间一层被称为“学习区”,介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这个分区表明,人们唯有在学习区中不断练习,才能让舒适区拥有更多技能。
日常的生活里,人类因为本身的惰性和环境的压力,很难做到控制自己去尝试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情,更别说加以数次的实践了。但是,如果一直拘泥于已经明确的简单内容上,那么则是进行了没有价值的重复。看看我们的生活中,人类的科技发展之所以越来越便捷,是因为我们已经对那些复杂操作的机械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当一些人工智能的产品更加简单上手利于操作的时候,当然会获得人类的青睐。
在我们学习工作的同时,要给自己设立一个符合自己条件的标准,如果简单的行为已经摸索清楚,那么不妨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在下一个难度水平上进行多次实践。长期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自己的能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