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26日的《纽约时报》中写道:“黑人们从前门上车,坐在前排的空位上,他们不为白人起立。白人们尴尬地坐在他们旁边。”要知道,在一年之前,他们还需卑微地为白人让座、被赶到后门上车,甚至因本就不公的法规而被捕。
人们不断重复着简单又困难的行为,简单是因为行为做起来举手可行,困难却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面对着环境的挑战。这一切都只为一个简单的目标——让一切变得更好。
把小事放大看,世间从无小事,而任何一种成功,也都是透过质与量的交互过程所呈现出的一种优雅的执着。
4。熟能生巧
重复,是让简单的事情变得不简单,也是让陌生变熟悉的过程。生而为人的我们,所具有的一切技能都得益于重复。在循环不息地重复中,我们可以掌握更多技能。
明朝初年,大明边境屡遭中国北方女真、蒙古骑兵的骚扰。为了保卫国家的稳定,明朝万历皇帝下令整修万里长城。
当时,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年久失修,“天下第一关”的题词中,“一”字早已在风吹雨淋中没了踪迹。为了补全题词,朝廷特意向全国书法家发出号召,希望能够借他们之手还原山海关的题词。一声令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纷纷摆开架势,然而最终却没有人能够写出“天下第一关”原有的韵味的。
万历皇帝偏偏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他向全国下旨:无论何人,一旦雀屏中选,赏黄金百两。在重赏之下,参加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最终还真的找到了还原度百分之百的人。在众多名师大家中脱颖而出的这位,不是专业人士,而是山海关下一家客栈的店小二。
得知此事后,万历皇帝颇为震惊,他传旨召见这位店小二,并问他,“你倒讲讲为什么你能写出如此逼真的‘一’字啊?”面对皇帝的提问,店小二格外紧张,他定了定神回答道:“我每天早上拿着抹布弯腰清理桌子上的油污时,视角正好对着‘天下第一关’的‘一’字,于是,我便不由自主地拿抹布当做笔,照着山海关上‘一’字的样儿,天天看,天天擦着写,天长日久,这‘一’字便烂熟于胸,用笔一挥,就写得和‘山海关’的‘一’一个样儿了!”
万历皇帝听罢,大笑道:“呵呵!原来你掌握了临摹写字的诀窍——熟能生巧啊!”
熟能生巧,是重复之力的最佳体现。每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他们在无数次的练习中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或只做一件事情,这使得他们对手上这个动作或这件事胸有成竹,甚至到了无需太在意便可以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当真是游刃有余。
从前,有一个叫做丁的厨师,他负责为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相当了得,凡是手碰到的地方,肩膀、脚、膝盖碰到的地方,纷纷发出皮与骨分离的声音。等刀子进去后,这声音更大,而且神奇之处在于,声音可以与《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相吻合。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恭敬地回答道:“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
庖丁顿了顿,继续说道:“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听罢,惠王连连称赞道:“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庖丁解牛的故事有着不同的道理延伸,但谁能否认,这不是一种对重复的力量的完美诠释呢?厨师丁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对于宰牛已做到了手到擒来,就如他所言,他依靠的是精神意愿在宰牛,而非简单的运刀。
这种能力的具备自然并非一朝一夕,可细细去辨析厨师丁的技法也会了解到,他不是因为天赋异禀,也不是精通常人所无法掌握的方法,唯一的方法,即是无数次的练习、重复——这种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成就了厨师丁的高超技艺。
陈康肃,号尧咨,箭术精良,堪称举世无双。拥有如此高超的箭术,他自然感到非常骄傲,时不时地便会对外人夸耀自己的本领。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面对他的洋洋得意,跟随他学习箭术的年轻人纷纷对他大加恭维,挑些顺耳的好话说于他听。
有一天,他与徒弟们在院子里练习射箭。这时,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巧路过此处,便饶有兴趣地看他们练习。陈尧咨举起弓,搭上箭,连发十支箭,箭箭正中靶心。在一旁观看的徒弟们不停地拍手叫好,一脸得意的陈尧咨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老翁微微点头,却没有任何夸赞的话。
看卖油翁一副淡然的样子,陈尧咨有些不悦,他问道:“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
老翁答道:“不会。”
陈尧咨继续问道:“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
老翁平静地说:“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在一旁的徒弟们听了这话,忍不住上前说道:“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老翁笑道:“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
此话一出,徒弟们更激动了,说道:“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
老翁说:“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
他的提议遭到了众人的一番嘲笑,“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
老翁沉默不语,默默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随后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比量一下,油杓轻轻一歪,油便呈一条细线状,直直流入葫芦里。倒完后,铜钱上竟然没有一丁点儿的油。
在众人的惊讶中,老翁谦虚地说道:“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
陈尧咨听后,感到非常惭愧。自此,他专心练习射箭,再也没有夸耀过自己的箭术是如何了得。经过长期的努力,他的箭术更加精湛,也赢得了他人的尊敬。
我亦无他,唯有熟尔。世上那些看上去很玄乎的技能,其实归根到底,只是足够熟练罢了。就如杂技表演者、魔术师、驯兽师,他们的表现实在让人惊叹,可也仅仅是技法的熟练。不过,我们却不能否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辛苦,这份付出中,也即裹藏着重复的力量。
5。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不可能”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有时的确是我们无能为力,但多数时候,却是我们主观努力的欠缺导致的。从不可能到可能,到底有多远的距离?这并不能用准确的数字表示。不过,只要我们善于重复,懂得了重复的奥义,那么一切都将在可能中出现。
在日本寿险业,原一平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全日本有20家寿险公司,出类拔萃的业务员数不胜数,可声名最为显赫的便是他,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被誉为“推销之神”,这得益于他在日本保险业连续15年保持着全国业绩第一的成就,他仅在3年内便创下了全日本第一的推销纪录,到43岁后,他的冠军头衔就未曾易主,同时,他连续17年推销额达百万美元。
1962年,他被日本政府特别授予“四等旭日小绶勋章”,甚至让当时的日本总理大臣福田赳夫都艳羡不已,他曾慨叹道:“身为总理大臣的我,只得过五等旭日小绶勋章。”
1964年,世界权威机构美国国际协会,为原一平颁发了“学院奖”,这是全球推销员的最高荣誉,意在表彰他在推销业所取得的成就。原一平是明治保险的终身理事,业内的最高顾问。而他身上最为闪亮的一点,即是笑,他的笑被誉为“价值百万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