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鲶鱼效应和鳗鱼效应 > 第二十章 历史鲶鱼型人才的悲喜剧(第4页)

第二十章 历史鲶鱼型人才的悲喜剧(第4页)

而徐达之所以始终对朱元璋不离不弃,还是受到朱元璋的鼓惑。他自以为看清楚了朱元璋的为人,以为自己和朱元璋约为兄弟,而且是兄弟中关系最好的,朱元璋肯定不会杀他,至少会让他安享晚年。然而他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就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朱元璋了。他当上皇帝以后自然会为他的万世基业考虑,自然会为他的子孙后代永世富贵考虑,而不会为异姓兄弟考虑。即使朱元璋当初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是出于真心,但也只是出于他当时的真心。人一旦换了环境,很多曾经坚持的东西都在不断丢弃,更何况朱元璋从小沙弥当上了皇帝,自然心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徐达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朱元璋,对他和朱元璋之间的友情抱有太多的幻想。殊不知这份友情早已不存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就是君臣关系。更为要紧的是徐达所立的战功实在是太卓绝了,如此卓绝的战功又在朱元璋手下,自然会让朱元璋感到害怕。

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功高明主眷”的故事,倒是反复上演着“功高明主怕”的悲剧。徐达在功成的时候就应该身退,去享受晚年安乐的生活,但他做不到,最后不得不死在朱元璋手下,死的时候没有半点还击之力。

点评:创业之初,很容易出现同生共死的誓言,然而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很多人只是拿誓言来收揽人心,到最后还是翻脸无情。就像很多无耻的男子拿誓言来追求中意的女子一样,没过多长时间,什么都变了。鲶鱼型人才千万不要相信什么誓言,没有拿到手的利益永远都不要相信会得到。

天下痴汉,千古奇冤:袁崇焕

鲶鱼型人才往往会受到一些委屈,有时候还会受到一些奇耻大辱。因为鲶鱼型人才的言行往往会与别人不大一样,而且往往会过于偏执,因此容易受到别人的小人之心来猜度。其实这些并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管理者用小人之心来猜度你。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公元1584年生,万历年间中进士。他通晓军事,忧国忧民,为人刚正不阿。公元1622年,后金屡犯边关,没有人敢去抗敌,袁崇焕请命率兵出关,镇守辽东,在宁远筑城御敌,采取以守为攻战略,屡次打败敌兵。在著名的宁远战役中,以万余人的劣势兵力打败了努尔哈赤13万精兵的进犯,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公元1628年,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督御史,督师蓟辽,对抗后金军队。

第二年,皇太极率领八旗官兵从内蒙古绕道进犯京师,兵临北京城下,驻守宁远的袁崇焕闻讯从防地火速增援,在城南龙潭湖一带屯兵,袁崇焕在这次大战中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最后迫使八旗官兵退出京师。

由于袁崇焕的英勇抗敌,引起了后金统治者的极大仇恨,于是决定用反奸计加害于袁崇焕,说他与后金密议投降。而崇祯皇帝生性猜疑,不辨真伪,便将袁崇焕逮捕入狱,不久在西市将袁崇焕处死,造成了千古奇冤。

袁崇焕死得十分惨烈,据史料记载,袁崇焕被害后“暴骨原野,乡人惧祸不敢问”。他的头颅还被悬在高杆之上示众,后来被袁崇焕部下一位佘姓勇士盗其头颅,入土为安。袁崇焕当时受到天下百姓的唾骂,而且有人买他的肉生吃,直到清乾隆年间修《明史》的时候,袁崇焕的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清朝乾隆皇帝对袁崇焕有很高的评价。

在袁崇焕生前,有个叫程本直的人曾求见他,但是袁崇焕并没有接见。袁崇焕下狱后,程本直上书给崇祯皇帝,为袁崇焕申诉。程本直说:“全世界都是聪明人,只有袁公是一大痴汉。所以人们最爱的莫过于钱,但袁公不爱;所以人们最害怕死,但袁公不害怕,为了国家他不辞辛劳。”崇祯皇帝自然是没有听进程本直的话,反而将程本直处死。

而佘姓勇士和他的后代为袁崇焕也守了几百年的墓,一直到今天。

崇祯皇帝不可谓不聪明,他一登基,就十分果断地铲除了魏忠贤的势力,为天下除去了一颗毒瘤。但是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后金只要稍微使用反间记,崇祯皇帝就怀疑袁崇焕,进而将他处死。这种不是真正用才的态度,也无法让国家转危为安。袁崇焕对明王朝忠心耿耿,却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似乎崇祯皇帝并没有因为袁崇焕的功高而杀他,而是因为他相信袁崇焕造反而处死他。但反过来想,如果不是袁崇焕功劳太高,崇祯皇帝也不会不经过一番调查就把他处死,而且是凌迟处死。不但如此,崇祯皇帝还将袁崇焕的罪名公诸于天下,让天下人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崇祯这般仇视袁崇焕,和袁崇焕建立了莫大功勋是分不开的。

但是崇祯皇帝至死都相信袁崇焕没有杀错,而且当时天下百姓也觉得袁崇焕确实该杀,如果不杀他,后金早就攻入了京城。然而直到155年以后,清朝修《明史》的时候才为袁崇焕平冤昭雪。但此时那些痛恨袁崇焕的百姓早已作古,谁也不用为自己当初十分愚蠢的想法而有任何心理负担。袁崇焕自然是天下最被冤枉的人。

于袁崇焕而言,他所奉行的就是尽忠报国,当皇帝猜忌他的时候,他正面临着清兵的进攻,自然不会放弃军职而退隐必祸。对于这等忠臣来说,如果需要让他一死来打败清军,那么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赴死。但他没有想过当皇帝对他不信任的时候,他连死在敌人手中的机会都没有,最后只能惨死在自己人手中。袁崇焕是不值得的,在他打败清军进攻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功成身退,保全自己,这也是在保全国家。即使他还是要领兵打仗,也要向王翦一样,通过各种手段来求得皇帝信任。试问,一个不得到信任的将领,又怎么能得到朝廷的支持呢?

再看看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所使用的酷刑:凌迟。凌迟又叫千刀万剐,最初是醢刑,将人杀死后再剁成肉泥。到后来才发展到凌迟,由两个执行人用刀一刀刀地割,而且要割到一千刀,犯人才能断气。如果犯人在没有割刀一千刀的时候断了气,那么执行人也要受罚。据说使用凌迟处死人通常需要有几天的时间,这对犯人来说不仅是肉体上的摧残,而且也是精神和意志上的摧残。

对袁崇焕来说精神上的摧残更是严重,他至死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崇祯皇帝如此恨他入骨。如果怀疑他,念在以前他功高的份上,给他一个痛快的死法就行了,为什么要用千刀万剐来对待他?

崇祯皇帝自然有自己的考虑,他本来生性多疑。他既然认定了袁崇焕是要叛变,自然袁崇焕以前的功劳都成了欺骗自己的一种手段。所以他更要用最残忍的办法来处置袁崇焕。

功高昏主忌,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的手法杀寒了天下明眼人的心,后来明朝就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像袁崇焕那样杰出的将领,很快就灭亡了。

最后再将程本直为袁崇焕申诉的一段话摘录在下面:

“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

公道即使自在人心,也是在明眼人的心中。袁崇焕大概是把皇帝想象成为了明眼人,所以最后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其实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是明眼人,即使是明眼人的皇帝也是比较顾忌大臣的盖世功劳的。

点评:鲶鱼型人才一旦受到了管理者的猜度,如果不能及时将这种猜度消除,那么就很危险了。因为人一旦患上了猜度的毛病,其病症会与日俱增,而不会消除。管理者之所以猜度会更加强烈还因为鲶鱼型人才往往掌握了组织的命脉,他担心结局一发不可收拾。

鲶鱼型人才最应该注意的

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有很多选择,比如荣誉,比如地位,又比如组织的强大。但是作为组织的一分子,鲶鱼型人才最基本的还是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如果自己无法生存下去,那些最重要的东西都是镜花水月,也重要不起来。

古代很多臣子往往只看到自己最重要的,而忘记了自己最根本的,结果遭致了杀身之祸。可以概括而论,人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确保自身的生存,离了这个,什么事情都办不了,什么理想都无法实现。

孔子的弟子子路武功不错,他在和人决斗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帽上的绳子弄断了。子路想到老师告诉他帽子不能歪戴,于是放下武器,把帽子扶正,结果瞬间敌人围了上来,一刀把他杀死了。

对于子路来说,在决斗的时候,最根本的是他自己的生存,而对于他一生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他要遵从老师教给他的礼。他在这种关键时刻选择了礼,而不是生存,结果给后世留下了笑柄。

对于那些忠心耿耿的臣子来说,他们一生最重要的是对国君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但是他们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生存。

为什么范蠡要功成身退?为的是保证自己的生存,保证自己最根本的东西。他相信只要能够保证自己的生存,就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后来他去经商,结果成为了巨富,名留千古,而且举世认为范蠡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这些荣誉和称赞是很多人最重要的东西,范蠡也不例外。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种。文种最后是被勾践给杀掉的,而且在历史上并不怎么留名。原因也很简单,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再创辉煌的机会。如果仔细来考究历史,文种和范蠡的功劳都是相当大的,但是两人的境遇以及后世的评价截然不同,都是当初选择的不同导致的。

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最根本的东西绝对不是荣誉或者财富地位,而是生存。做任何决定都不能忘记生存的根本。生存始终是最重要的,活下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做很多想不到的事情。古时的那些被杀的忠臣,他们过分地看重了他们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主要是名誉。这种心态就决定了他们悲剧结局。如果他们能够及时身退,或许还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诸葛亮在许都散布司马懿的谣言,司马懿被无辜革职。但他并没有过多地向魏帝申辩,而是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司马懿是聪明人,他知道魏帝不相信他,如果此时他不去职,只会导致魏帝更加的不信任,那么他不但自己都无法保全,而且会连累九族。哪会有后来的司马家族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功业呢?

当君王怀疑权臣的时候,权臣无论如何辩解都很难让君王相信。因为君王忌惮权臣的功劳,他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将权臣的势力铲除,进而将大权移交给其他并不是太多功劳的大臣。这和宋朝经常更换将领的道理如出一辙。宋朝为了防止大将掌握兵权,又形成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的局面,于是将大将经常作一些调换,最后果然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那些手握大权的忠臣们,自然会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只要忠心为国,处处为国君的利益着想,没有丝毫私心,那么国君自然会知道,自然把他们当作心腹。可事实是这样吗?国君一旦看到某个大臣功高,就会害怕,就会担心这个大臣会反叛,那样自己就控制不住。而且很多国君在这个时候,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从天下百姓的利益出发,其实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再说忠臣们认为自己劳苦功高,或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主要还是从自己做事的角度来看的。但他们做的事皇帝看到了吗?他们的辛苦皇帝清楚吗?皇帝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可能十分清楚。因为皇帝所要管理者的是全体大臣,而不是盯着某一个大臣。所以皇帝所知道,所了解的就是有人有谗言说某某大臣意图谋反。如果这个大臣是权臣的话,那么皇帝自然是害怕,自然秉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态度,对权臣采取果断措施。反正皇帝也不担心自己找不到人来代替。

对于大海来说,一滴水是微乎其微的,是不足以珍惜的;但是对于这滴水而言,他本身就是全部,他本身就是整个世界。君王认为自己所拥有的臣民就是大海,而单个臣子就是一滴水。他认为即使把这滴水舍去,他的大海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他才会肆无忌惮地去杀那些他稍微有一点怀疑的臣子,哪怕是忠臣。如果杀错了,他也并不觉得可惜;如果杀对了,他自然也是庆幸自己果断行动制止了一场动乱。

但是对于臣子来说,他的生存权利就完全掌握在君王的手中,掌握在君王的喜好中,这是不公平的。而且历朝历代总对那些竭忠尽智,继之以死的前代忠臣大加褒扬,以此向天下臣民表明自己是个明主,是个能够识别忠臣的人,让他的臣子对他忠心耿耿。其结果呢,那些有忠义之心的人果然相信了君王,最后还是落得个悲剧结局。崇祯皇帝就是这样一个君王,他铲除了魏忠贤势力,他向天下标榜自己是个好君王,但是他还是杀了袁崇焕,而且使用的是最残酷的刑法。

鲶鱼型人才要明白在管理者的眼中,自己只是一滴水,一滴可有可无,可生可死的水。明白了自己的这个地位,鲶鱼型人才才能够自我重视起来,才能够明白自己最根本的是生存的权利,才能够不受到一些愚忠思想的蛊惑,才能通过这滴水来影响整个大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