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愣了一下,走下马车,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项橐。”
“你的嘴很厉害,我倒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车没有轮子?……”
“您老人家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孔子一连提了十几个问题,都没能难倒这个孩子。
“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
“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
“不对!鱼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也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吗?青蛙善于鸣叫,它们的脖子长吗?……”
孔子心中一震,不由得暗自佩服这孩子知识渊博,更善于将自己有限的所见总结运用,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好拱手连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说完,孔子就驾着车绕道走了。
学习知识是一个机械积累的过程,要使其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善于总结应用,让原理相通的方法运用到类似的问题上去,让好的经验为我所用。
NBA的发展与球员们不断地总结战术经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分是不开的。NBA从低谷走向辉煌,离不开一个个球星,是他们在以前球员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篮球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战术水平的结果。
在NBA里的每一个球员,他们都有巨大的生存压力,不学习,不训练,就可能在众多优秀的选手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NBA球员是最善于总结经验的,并学以致用的。
NBA的每支球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球队中的每一个球员也是一样,他们在与其他球队的较量中,只有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最终摘取桂冠。
大郅刚到小牛的时候,每天训练完了以后,还不能完全歇着,大郅还有“家庭作业”等着他去完成。和爵士队比赛前,大郅就拿到了自己的“作业”——一盘研究爵士队战术的录像带和一份对手的技术资料。录像带里是爵士的比赛进攻组合录像,每次进攻只有十几秒钟,全部录像带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但实战配合的范例达?120种以上,而且完全没有背景声。技术资料则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战术图,图样60种以上,都是小牛平常的战术,分得极细,包括队员相互配合的角度、手势、眼神、站位都一一点到;第二部分是爵士队队员的“个人资料”,从主力到替补每人都列出六七个要点,包括技术特点、特长、不足和制服办法,还有每人本年度的技术统计;第三部分是爵士本赛季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与每支球队的交锋数据和个人数据汇编。在与爵士队正式交战前,大郅的任务就是消化这些精心配制的“饲料”,不管上不上得了场。
体育比赛中,中国人最有说话权的是乒乓球。近20年来,不论是世界锦标赛,还是奥运会,国人总是习惯把乒乓球比赛的金牌计入到我们的奖牌总数当中去,而我们乒乓球队也很少让国人失望。
作为中国乒乓球运动50年长盛不衰的见证人和实践者,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认为,经验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根据世界发展和我国情况,不断学习研究、把握乒乓球竞技最高层面上的制胜规律。
50年代中国队刚刚进入国际乒坛,水平还很低。当时欧洲还是霸主,结果日本队进攻型打法出来,突破了欧洲的防御。那时正处于一种打法取代另一种打法的状态。那么,中国的乒乓技术该朝哪里发展?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还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从而形成自己领先世界的新打法?
为此,我们的乒乓球队还走过一段弯路。实践告诉我们,中国队有自己的技术特点,虽说现在还不完善,但表明是先进的打法方向,只要坚持下去,一旦冲击成功,就可在国际乒坛领先很长一段时间。几经反复,总结出了将“快、准、狠、变”确立为中国主流打法,近台快攻为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70年代,中国受到了欧洲横板快攻结合弧圈球的新打法的冲击。我国乒乓界在冷静思考、总结后,意识到应该积极吸收“营养”,在原有技术风格上增加了“转”字,丰富了传统打法。
正是掌握了制胜规律,不断创新,中国仅用了6年多的时间,容国团就夺得了世界冠军,而欧洲重新崛起用了20年,日本则至今未走出低谷。也正是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使中国队抢占了国际乒坛制高点,引导着世界乒乓潮流。
不管是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或是别人的经验教训,还是自己观察实践得来的信息、心得,只有将它们总结归纳后,加以创新运用才能产生“知识的力量”,否则人只是“两脚书橱”。
把机会“捞”出来
我们每天都必须面对大量的信息,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海报上的、电视上的、报纸上的、杂志上的、网上的、别人说的……这些信息如果全都记下来,认真去分析的话,恐怕十个大脑也不够用。
面对大量信息的涌来,我们必须学会鉴别,善于感知,剔除绝大多数的垃圾信息,捕捉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个别信息,让其成为自己的一个成功机会。
菲力普·亚默尔是美国亚默尔肉食加工公司的老板。1975年初春的一天,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翻阅报纸,了解当天的新闻。
突然,一则几十个字的短讯,使他兴奋得差点儿跳起来:墨西哥发现了类似瘟疫的病例。他马上想到,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瘟疫,一定会从加利福尼亚州或得克萨斯州边境传染到美国来。而这两个州又是美国肉食供应的主要基地,肉类供应肯定会变得紧张,肉价一定会猛涨。
于是,亚默尔立即派家庭医生亨利赶到墨西哥探听情况。几天后,亨利发回电报,证实那里确有瘟疫,而且很厉害。亚默尔接到电报后,立即筹集全部资金,购买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的牛肉和生猪,并及时运到美国东部,储存起来备售。
不出所料,瘟疫很快蔓延到美国西部的几个州。美国政府下令严禁一切食品从这几个州运进,当然也包括牲畜在内。于是,美国国内肉类奇缺,价格暴涨。亚默尔趁机将先前购进的牛肉和猪肉抛出,在短短几个月里,净赚了900万美元。
亚默独具尔慧眼,透过一则短讯发现了瘟疫流行的征兆,并预测到瘟疫流行给肉类市场可能带来的影响,于是预先收购牛肉和生猪,在市场奇缺、价格猛涨时售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正是他对一则看似普通信息的甄别判断,使他对市场形势有了一个准确的预期,从而迅速出手,出奇制胜,赚了个盆满钵满。
要谈到善于从各种琐碎、平常的信息中发现机会,投资者无疑最有发言权。因为为了获利,投资者的原则是低进高出,最高目标是化腐朽为神奇,在金子发光前用沙子的价格买下它,在璞变成玉之前用石头的价格买回来。无须讳言,投资的极端形式就是投机。
1956年,年仅25岁的巴菲特,在亲朋好友的财力支持下,开了一家合伙投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他告诉投资者,他将像管理自己的钱一样去管理他们的钱,但是不打算经常向他们汇报,解释他投什么,为什么投。因为巴菲特认为一来投资人不一定懂,二来这样太麻烦、费时,占用了本可以用来研究企业潜心投资的时间,而且他会受到这些人的影响。他与投资者约定:在投资者收回资本及相当于6%的年利后,其余的利润,投资者得四分之三,巴菲特得四分之一。合伙公司刚开始时,由7个合伙人共出资10。5万美元,其中巴菲特占100美元。
创业之初巴菲特非常谨慎。当了老板的巴菲特却整天躲在家中埋头在资料堆里,他每天只做一项工作,就是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这正是格雷厄姆教给他的秘诀。很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就有了5家合伙人公司。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30万美元,年末升至50万美元,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他的几个合伙人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这年,巴菲特及其合伙人开始收购马萨诸塞州私人投资公司。当时该公司正艰难地营运,一般投资者不会把资金压在这样的企业上,而巴菲特却看准了它控股的柏克夏、哈斯威两家公司的长期效益及潜力,大胆地购买该企业股票,并于3年后接管了该公司,将及其作为自己转移剩余资金和未来庞大财富集团的工具。后来,这家小企业在巴菲特手中成了最负盛名的控股公司,30多年间股价奇迹般上升了几千倍,到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Berkshire王国,它早已由一家纺纱厂变成巴菲特宠大的投资金融集团。原来被人看轻的小企业成为了他未来事业的第一块基石。
巴菲特的公司当时最明智的一项行动就是对美国快递的投资。1963年,美国快递被谣言困扰,华尔街认为这家公司将倒闭。但巴菲特注意到饭店和商店里,顾客仍然用这种信用卡消费,他购买35%的这种股票,到1961年它们从35点升到189点。
在1962年~1966年的5年中,公司的业绩增长率高出了道·琼斯工业指数20~47个百分点,而巴菲特本人也在当年的《奥马哈先驱报》上获得“成功的投资业经营人”的名头。巴菲特也兑现了他的“百万富翁”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