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知道,闹情绪、发脾气根本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只能激怒对方,加剧矛盾的升级。
你应先仔细倾听,让别人发表意见、把话说完,切不可立即作出回应,更不要拒绝或争论。否则,没有沟通的基础和依据,只会出现误解,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只有先多听听,听了以后才有可能进行良好的沟通。
听完后,仔细考虑对方的意见,用心找出彼此的共同点,因为一旦拥有共同语言,双方就容易沟通了。分歧缩小了,才能达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如果事实证明是你错了,那你可就难堪了。
当然,如果是别人错了,你也不必嘲笑指责,这样会伤害其自尊心,只能导致人际关系更为紧张。待事情过后,一般而言他也会感觉到自己的错误。
其实,无论结果谁对谁错,都应对对方真诚地心存感谢。因为关心,所以才会产生意见。如此则说明互相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样的话,与其与对方持对立的立场,倒不如把对方看做是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的人。或许在磨合的过程中互相还会成为朋友。
无论说话做事,我们都应从容以对。如果时间允许,为什么不给双方多一些时间呢?不要急于行动,适当地停下来,将事情再多想想,更仔细地考虑一下。有时争论的气氛特别紧张时,不妨找个借口让大家轻松一下,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给双方多一些时间思考。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你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就是让双方都有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绝大多数人在问题未能解决前,都会自己花点时间来想一想的。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就要有所纠正;如果错误在于对方,对方自然也会作出适当的改正或让步。
掌握了以上这些技巧,我们一般就不会随便地与别人发生无谓的争论了,自然,便也不会放任自己白白地流失别人的好感和善意了。
学会装聋作哑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那些不宜表态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最好装聋作哑、保持沉默。这样做既可以瞒住对手,封锁消息,又可以争取时间,积蓄力量,以便抓住机会反败为胜。
说到装聋作哑,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有“叉手躬身,装聋作哑”一句,意思是指故意装做没听见或者没看见。装聋作哑作为人的常用表情,也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有效方式。平素总有人认为装袭作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计”,实际上只有那些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娴熟地运用它。孔子年轻时就曾请教老子,老子对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把东西藏得好好的,不让别人知道他有多
少财物;真正的君子都是看起来好像有些愚笨的样子,以不让别人发现他的高尚品德。其深刻含义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表现自己的聪明与智慧,不要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喜怒形于色。
1945年7月,苏联、美国和英国三国的首脑在柏林附近秘密集会,历史上称为波茨坦会议,就在这次会议前夕,美国在新墨西哥州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新上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带着这份喜悦步人会场,其自信和骄傲溢于言表。
杜鲁门认为,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可以目空一切,称霸世界了。然而,他毕竟心里没底,于是想在苏、英两国首脑间试探一下原子弹的威摄力。
在1945年7月24日那天,杜鲁门私下与斯大林聊天,轻描淡写地谈到美国正在研制“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式武器”,然后他特别留意了斯大林的表情。令杜鲁门失望的是,斯大林木然地坐在椅子上,好像什么都没有听见,杜鲁门感到讨了个没趣儿。
其实,斯大林当时听得很清楚,并且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离开会场之后,立即指示国内加快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四年后,苏联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试想,如果当时斯大林在杜鲁门面前表现得很紧张,不仅会使杜鲁门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给国家丢了面子,而且对苏联研制原子弹的保密工作也十分不利。
同样的道理,如果在谈判中,一方拼命“高谈阔论”,而对方却毫无反应,说话的人越拼命说,就越收不到效果。这时就要使用一些技巧,巧妙地使对方居于下风,他才会听你说话;若是你不改变谈判方式,对方就会一直将你的话当耳边风。而对于听的一方而言,保持装聋作哑的姿态,往往会对自己有利。
台湾有个经营印刷业的老板,在经营了多年之后萌发了退休的念头。他原来从美国购进了一批印刷机器,经过几年的使用后,扣除磨损费应该还有250万美元的价值。他在心中打定主意,在转让这批机器的时候,价格一定不能低于250万美元。有一个买主在谈判的时候,针对这批机器的各种问题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缺点和不足,这让印刷业的老板十分恼火。但是他在自己刚要发作的时候,突然想起250万美元的底价,于是又冷静了下来。他一言不发,看着那个人,任凭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说,到了最后,那人终于再也没有继续说话的气力,突然蹦出一句:“嘿,老兄,你这批机器我最多能给你350万美元,再多的话我可真是不要了。”于是,这个老板很轻松地比原计划多赚了整整100万美元!
装聋作哑,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做到的。正因为如此,许多擅长心理战的高手才经常会利用这招打击对手,而且往往可以达到目的。当你是谈话人时,你要提防对方装聋作哑,尽力在谈话中争取主动,掌握节奏;而当你作为一个听者的时候,就要巧用“装聋作哑”,既不会失身份,也不会让人尴尬,还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妨也适当运用一下装聋作哑的技巧,说不定可以收到奇数。
看破而不可说破
世间的许多事情你可看破,但不可说破,说破了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有的时候朦胧的感觉是最美妙的,揭去了那层薄纱,一切都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你会觉得很寡味,甚至有种难以名状的很恶心的感觉。
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台湾的魔术师刘谦表演了几个近体魔术,让我们近距离,甚至零距离领略魔术的魅力与神采。在那个万家团圆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魔术师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与享受。
但不久,在网上就接连暴出了所谓刘谦表演的穿帮镜头,还有好事者甚至说看出了刘谦的手法,予以揭露等等。于是议论纷纷,仿佛他比刘谦还要高明,因为他看出了高手的所谓“破绽”。我可以想象得出这位自以为看破刘谦手法的人那种自鸣得意的神态,以及傲视一切的眼神。
大家都知道,魔术肯定是假的,能有七十二般变化的,只是神话里的传说而已。魔术师是人,他并没有超自然的能力。魔术用他惊人的速度以及用一些遮人耳目,转移人们注意力的手法和巧妙的道具,给人们带来一种亦真亦幻,真假难辨的景象,从而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虽然所有的人都知道魔术是假的,骗人的,但在欣赏的时候却身临其境,跟着魔术师的动作与语言,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玄幻世界,从而体验出魔术的魅力与神秘感,获得了身心的满足感。
小的时候也经常看走街串巷,类似于“走江湖”的人表演的魔术。那表演的手法自然很粗糙,于是漏洞百出,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空手抓东西,却分明从身上的兜子里快速地取出拿在了手里。明眼人是很容易看出的。但即使看出了,我们也信以为真,觉得魔术师有神奇的能力,可以变出任何想要的东西,心甘情愿地被他骗一回,享受一回。村里的一个老者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走江湖的不易,说破了人家的机关就等于砸了人家的饭碗,是缺德”。因此,即使再拙劣的表演,我们也报以掌声,送以鼓励,而且把身上的零钱一分,五分,一毛地扔到那个白圈子里。而那江湖人则双手抱拳,四外作揖谢恩。
其实,那个老者所说的应该是看魔术的与表演魔术的人之间共同遵守的一种“潜规则”:表演的要倾其所能,为观众带来艺术享受;观看的人要尊重表演者,可看破,但切不能说破。你说破了,表演的人觉得没意思;观看的人也觉得没意思;你在大家的眼里,也就是“没意思”的人了。这如同“观棋不语真君子”是一个道理。看棋的人,即使你棋艺再高超,哪怕身怀绝技,也要不露声色,静观其变,暗自思衬。若你觉得自己不含糊,总认为别人是臭棋篓子,任意发言,随口支招,那定会招致别人的怨恨,是非常讨厌的行为;严重的,人家还会跟你翻脸,甚至于大动干戈,闹个不欢而散。所以,观棋的最高境界也是可看破,但千万不可说破。
这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别人便觉得你是很含蓄,优雅,很有修养的人,处处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有些事情许多人明明已经看破了,但却从来不曾说破。万一说破了,那美丽的光环立刻消失,神秘的色彩顿然全无。因此,人们宁愿保留几分遐想,保留一些空间,保留些许遗憾。“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那些多嘴多舌,以为事事就他明白,处处数他伶俐,时时显摆自己,哪儿哪儿都要露一“小手儿”的人,大家便会觉得很讨厌,很无聊,很烦人,很容易招致天怒人怨。
记得小的时候听评书,听了上回,就老是惦记着下回,自己琢磨下回哪个英雄该出场,该会有怎样精彩的场面,该出现多么精彩的情节。于是,在没有听到下回书之前,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勾勒了一副很动人的情景画面,而且有种百爪挠心的那种迫不及待的感觉,恨不能早些听到下回书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
但总是有些以前听过这段书的人,便“狗掀门帘——露尖嘴儿”,把下回书里的情节一股脑地说出来,显示他比别人高一头,强一块,想博得别人的羡慕与感谢。但我们所有的人都不领情,用很损的言语奚落他,取笑他,甚至辱骂他,“河边青草少,不缺你这头多嘴驴!”总觉得这样的人太可恶了,太讨厌了,自己的好端端的心情,却无端地别他给搅了,实在无趣的很。再听评书的时候,心情自然差了很多。
所以,请管好你的嘴,你的智商或许确比别人高些,你的脑子或许确比别人灵光,你的眼神或许确比别人机敏,但你可看破,千万不能说破。给别人留一点遐想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想象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也给自己的一个升华的机会,给自己留一个含蓄睿智的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