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伯罗奔尼撒战争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是,许多人还是不禁要问:雅典人与伯罗奔尼撒人的战争是必然要发生的吗?它是不是国家体制的冲突?或者只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责任更多地在哪一方?是在雅典还是在斯巴达一方?究竟哪一方更具有扩张性?是混合寡头政制的斯巴达还是民主制的雅典?
总而言之,雅典在这场战争中战败了。虽然后来还有一些英勇的试图复兴的努力,但雅典还是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它的精神逐渐凝结为历史。而这也可以说是整个希腊世界的衰落,是希腊人所无比珍视的城邦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衰落。
5。罗马军东征军团问什么神秘失踪
前三头同盟之庞培
前三头同盟之凯撒
公元前60年,罗马历史上三个最著名的人物恺撒、庞培以及克拉苏秘密结成政治同盟,瓜分了罗马的权力。这就是古罗马历史上的“前三头同盟”。
公元前71年,克拉苏率军歼灭了斯巴达克的起义军,这也成为他从政最大的资本。虽然战争胜利的功劳最后被庞培夺走,但颇有心计的克拉苏还是顾全大局地与庞培继续合作,迫使元老院在公元前70年选举他和庞培为罗马的执政官。公元前55年,克拉苏再次当选执政官,并于公元前54年出任叙利亚行省总督。在这过程当中,他的军事野心日益膨胀,他决定对亚洲国家进行征伐。这时已经60多岁的克拉苏以时不我待的速度,迅速于第二年凑足七个重步兵军团、四千轻步兵、四千骑兵,很快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征安息,这一年是公元前53年。在卡尔莱(今叙利亚的帕提亚)疲惫不堪的罗马军团遭到了安息军队的围歼,罗马人被凶猛的安息骑兵分割成几个部分,逐一围歼。克拉苏因士兵哗变,不得不只身与安息人谈判,不幸被俘斩首,最惨的是最后落下个尸首异处的下场。一度所向无敌的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两万人被杀,一万人被俘,只有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所率的第一军团约6000余人拼死突围,还有些残兵,狼狈逃回叙利亚。
33年后,罗马帝国与安息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签订了合约,双方开始彼此交换俘虏。但是,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官兵时,安息国当局否认其事。罗马人惊奇地发现,当年突围的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余人神秘般地失踪了,没有人知道他们跑到哪里去了。东征军团的消失成了罗马史上的一桩悬案,而这桩悬案千百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中西方史学界。
在事隔2000年之后,关意权教授在阅读《汉书·陈汤传》时,发现上面记载着:公元前36年,即汉元帝建昭三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都护副校尉陈汤,率四万将士出兵至康居,讨伐郅支单干。经过郅支城之战,汉军则大获全胜,终于将郅支单于一军全部剿灭。在对战的过程中,西汉将士注意到单于手下有一支很奇特的军队,他们擅长摆“夹门鱼鳞阵”,土城外修“重木城”,非常“讲习用兵”。陈汤最终收服了这支军队,并将所获的俘虏全部收编。通过继续对史籍的研究,关教授注意到《后汉书》还有这样的记载:“汉初设骊轩县,取国名为县。”既然是“取国名为县”,那么这个县肯定是新出现的。据推测,当时的西汉政府为了让这支军队协助汉军戍守边疆,方便他们的驻守和生活,特意划出一块地方,设县筑城,这就是“骊轩”的由来。
经过研究后,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这种用圆形盾牌组成鱼鳞阵的进攻阵式和在土城外修重木城的防御手段,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所以这支军队很可能就是卡尔莱战役中突围而出的普布利乌斯领导的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里斯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他对这支军队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认为他们就是克拉苏军队的残部。当年他们在卡尔莱一战突围之后,辗转于伊朗高原一带,历经艰险进入中亚,最终被郅支单于收编为雇佣军,也被派遣参加了对西汉的进犯战争。
这样看来,骊轩古城的具体位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能找到这个史料中记载的古城遗址,对解开克拉苏残部失踪之谜将会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能成为“古罗马失踪军团最终定居中国”这一论点最有力的证据。
虽然戴维·哈里斯的观点只是一个推断,在中国的古籍上也只能找到零星的相关记载,但这足以引起国际考古界的极大重视。1989年下半年,中国、澳大利亚以及苏联的一些史学家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虽然严重缺乏史料,但科学家们还是竭尽所能地对有限的史料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翻阅资料的时候找到了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地图,根据地图指示,确认“骊轩”就是位于现在甘肃省永昌西南十公里的焦家庄乡者来寨。
之后,由于勘察过程十分艰难,考古工作者对骊轩古城的测探过程一度中断。但在1993年上半年,在与焦家庄乡相邻的杏花村,村民发现了据说是古罗马人筑城所用的长约一丈左右的粗圆木,周体嵌有几根一尺多长的木杆。邻近的河滩村则出土了写有“招安”二字的椭圆形器物,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罗马降人军帽上的顶盖。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使各国的文物工作者都相当振奋,同年5月,在骊轩古城遗址上,科学家们又挖掘出一批元代的铁锅、瓷壶等等。根据发现的这种情况,科学家们不得不遗憾地表示,骊轩古城有可能已经深埋地下,成为地下之城了。但根据一件件出土文物,大部分考古学家都认定,甘肃永昌县的者来寨正是骊轩古城遗址,也正是罗马战俘的聚居地。
在骊轩古城遗址还发掘出了一处前后两室的汉代墓葬,前室有四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仓,后室遗体的头骨旁有一撮毛发,呈棕红色,遗体下面有一枚红色纽扣。经考古论证,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而且在科学家们调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在方圆五公里的村落中有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眼窝深陷,鼻梁高挺,头发呈棕色,汗毛较长。有关专家认为这些人很可能就是古罗马人的后裔。
但是也有一些对这些推断持否定态度的人。他们认为,“重木城”和“鱼鳞阵”并非是完全属于罗马人的军事艺术。在中国,编木或夯土为城早就有过。据《左传》记载,中国古代也曾使用“鱼鳞阵”,只不过在当时叫“鱼丽阵”。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共乐也表示,永昌县位于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上,中外民族之间通婚是很自然的事情。还有人认为,即使当初罗马人的确曾到过此地,但已经过两千多年的融合,面貌恐怕早已与先人大大的不同,不可能保持先人的体形特征。
看来,要解开这个谜团,还有待时日。
6。“空城计”的千古之谜
诸葛孔明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每当人们谈论起“空城计”的故事,诸葛亮那独立城楼,焚香抚琴,安然沉着之态;司马懿率大队人马兵临城下,初时狐疑不决,继而仓惶退走,后来又悔之上当的情景,可谓是人人熟知。书中如此写道: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千百年来,围绕“空城计”产生了数不清的历史疑问,争论不休的是诸葛亮是否真的空城退敌?空城计的赢家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司马懿为何不派人进城试探虚实后再退兵?诸葛亮一生谨慎而摆下的“空城计”成为千古谜团!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记载: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探告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营帐),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掌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裴松之引用晋代郭冲和士大夫共论诸葛亮权智谋略超越古人的事迹,又注解:“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
“空城计”是否合于史实,赵翼《廿二史札记?陈寿沧诸葛亮》记载:陈寿以亡国之臣修史,故亮遗懿巾帼及死诸葛走生仲达等事传中皆不敢书。唐太宗“制曰”:“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晋代士大夫曾真实记录了诸葛亮斗智司马懿,空城计是确有其事的。
缘何司马懿不派兵试探虚实?事实上司马懿并没有兵临城下,城中虚实是通过哨探侦察了解的。司马懿与诸葛亮相遇,在战略上采取守势,心理上始终处于劣势。历史上的司马懿甚畏孔明,是其不敢贸然轻进的重要原因。如果轻率扑城而城中有备,必然挫锋折锐,影响士气,致使溃不成军。司马懿深知兵法,懂得“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对手要决胜负必须付出沉重代价,这就是战争决策的神秘和残酷。诸葛亮审时度势,摆下的空城计令对方不测虚实,在这场复杂的心理战中,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与司马懿的临阵怯敌,畏之如虎展示的淋漓尽致。
至于司马懿故意识破空城计,却不乘机取胜,如同诸葛亮故意让关羽放走曹操,出于老谋深算,是政治上的深谋远虑,怕魏主敌国破、谋臣王消除自己兵权更是无稽之谈。
空城计留下诸葛亮军事斗争的奇才智慧,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7。楚汉之争中的虞姬墓在哪
虞姬像
项羽像
韩信(约前231-前196)
提起楚汉之争,就不能不让人想起项羽身边的那位美人——虞姬。然而她的故事还得从楚汉之争说起。公元前203年9月,在成皋争夺战中,项羽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不久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也想退兵,从此以后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管辖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时,张良、陈平建议刘邦说,我们已夺了大半河山,四方诸侯都已归附,项羽兵疲粮尽,众叛亲离,正是消灭他的大好时机,若放他回去,必然养虎为患,再者现在放弃同意也太可惜了。听他们这么一说,刘邦立刻改变了主意,决心东进。他率军追项羽至固陵,本来与韩信、彭越约好合力攻楚,结果两位将军却没有到来。项羽举兵反攻,刘邦大败,遂坚壁固守。后采用张良计谋,笼络手下几员大将,遣使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又策反了楚大司马周殷叛楚。至此,刘邦部署完了对项羽军队的包围,汉军及韩信、彭越、英布的军队一齐指向项羽。决定刘项胜败的最后一战到来了。
公元前202年,项羽以为现在已经划定“楚河汉界”,天下不会再有战争,便带领兵马从容前往自己的驻地,但他却不知道韩信已经在途中布下了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的人马本来就少,粮食也快用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汉军就又围了上来。项羽没法突围,只好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找个个机会再次突围。
这天夜里,项羽进入营帐,愁眉不展。这时身边的美人虞姬,来到他身边。此时虞姬正望眼欲穿地等候项羽归来,尽管项羽几乎每战必胜,但她的心还是噗噗乱跳。及至项羽回营,虞姬见他形容委顿,神色仓皇,与往常的神采奕奕大不相同,也觉十分惊异。待至项羽坐定,喘息稍平,虞姬问及战争情况。项羽黯然道:“败了!”虞姬忙温存劝慰道:“胜负乃兵家常事,不必忧劳,妾已略备酒菜,不妨小酌一杯。”言毕她嘱咐厨房,整备酒肴,请项羽上坐小饮。此时的项羽哪里还有心思饮酒,但不忍拂虞姬的情意,就在席间坐下,虞姬旁坐相陪。虞姬笑语盈盈,为项羽宽心解烦。饮了三五杯,帐外军兵趋入,报称汉兵围营。项羽道:“传谕将士,坚守城门,待明日再战!”
天色很快黑了下来,暮色笼罩了帐篷,昏黄的灯光摇曳在案几上,项羽与虞姬并饮数觥,灯红酒绿,眉黛鬟青,项羽平时对此情景,不知何等惬意,偏这夜心中有无限悲愁,越饮越愁,越愁越倦,顿时睡眼模糊。虞姬请项羽安卧榻中,休养精神。她坐守榻旁,心中忐忑,甚觉不宁。耳近又听得凄风飒飒,忽而似车驰马骤,忽而似鬼哭狼嚎,当这一切沉寂下来时,隐约传来一片歌声,传进帐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时高时低,时长时短。虞姬是个敏感的人,此时禁不住悲从心来,眼泪止不住的掉了下来。
此时项羽早已进入了梦乡,对外边的声响不闻不知。虞姬却是柔肠百结,痛楚欲绝。外边歌声越来越响,仿佛从天际铺天盖地而来。虞姬听得多时,暗暗生出许多恐惧。她不知道各声来自哪里。原来是汉营中的韩信,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至楚营外四面唱和,以乱其军心。字字句句中透漏出无限的凄凉,使那些楚兵,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便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钟离昧、季布等跟随项羽多年的大将,也没了踪影。项羽季父项伯,悄悄地往投张良寻求庇护。单剩项羽亲兵八百骑,守住营门,未曾离叛。待项羽酒意已消,猛然醒寤,听到四面的楚歌时,不禁惊疑,出帐细听,那歌声是从汉营传出,越加诧异:“难道汉已尽得楚地么?为何汉营中有楚兵如此之多呢?”再一看,将士皆已逃散,只有八百人尚存。项羽脸色煞白,大喊道:“怎有这等急变?”当即返身入帐,见虞姬站立一旁,泪水已湿透了衣衫,也不由流泪数行。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知道军心涣散,大势已去。旁顾席上的残羹冷滞还有一些,项羽提起壶中酒,拉着虞姬的手,再与共饮。饮尽数觥,便站起来做歌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