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萌萌今年10岁了,聪明伶俐,不仅能歌善舞,还能弹奏琵琶、钢琴等好几种乐器,在别人眼中是个“小神童”。在学校里,萌萌也很喜欢表演,她的愿望就是长大后能够成为第二个章子怡。
虽然萌萌的才艺在同龄孩子中已经很出色了,可是妈妈仍然没有放松萌萌的全面发展。今年暑假的时候妈妈带萌萌到少年宫报了英语班、舞蹈班、钢琴班和象棋班,还专门请了外语家教在家辅导英语。
有一次,妈妈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妈妈让萌萌给大家表演了电影《猫和老鼠》里的英语对白,又即兴跳了一段民族舞,还弹了几段钢琴。妈妈的朋友可真是开了眼界,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赞不绝口。这时候妈妈也很得意,她说:“现在的孩子学什么都要趁早,我可不能让萌萌输在起跑线上!”
刚开始萌萌对妈妈的这些安排还比较满意,可是时间一长她发现自己连自由玩耍的时间都没了,全被这些“班”给占用了,于是对这些兴趣班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到了讨厌的地步,妈妈也发现她的笑声越来越少了。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妈妈们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越别人,成为卓越的人才。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深深地俘获了妈妈们的心。伴随着媒体、广告大肆宣扬的早教理论,兴趣班、特长班、培训班、神童班、冠军班等班门前,都能看到妈妈领着孩子报名的身影。
然而孩子赢得了起跑线上的竞争后,就真的能赢得人生吗?事实并非如此。
倘若将人生看作一场竞赛,将人生看作一场马拉松,在这场比赛中,成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孩子成功的关键不是起跑线上的遥遥领先,而是坚持不懈的耐力与顽强不屈的勇气。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孩子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是否掌握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何妨?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能够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孩子体会到社会的生存法则,从而脚踏实地地学习适应社会的本领,最终赢得人生。
妈妈改变
1.妈妈要摘掉“近视”眼镜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关注的只是孩子目前的状况,实际上是一种“近视”行为。妈妈总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要求孩子走得更快,但事实上妈妈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让孩子走得更远。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些孩子小的时候表现优异,不同凡响,但是由于父母一直追求卓越,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以至于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的负荷,结果让孩子累倒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让我们来看看宋嘉的故事吧。
妈妈对宋嘉的要求很高:考试必须在前五名,两个月内要学会下围棋,半年的时间要学会拉二胡;在学校,美术、音乐等课程也要学得很好,要不然寒假就不能和妈妈去度假,只能去兴趣班补习。
9岁的宋嘉对于妈妈的制定的规矩感到很恐惧,天天担心“学不好怎么办”、“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怎么办”……时间一长,宋嘉的学习状况出现了问题:上数学课时,她不听老师讲课,自己研究围棋;体育课时,她不和别的同学做游戏,而是待在教室埋头看英语;英语测验时,她又担心晚上妈妈检查背诵,结果因为精力不集中,少做了三道题。
老师看到宋嘉近期的表现,和宋嘉的妈妈进行了一次交谈。妈妈意识到了自己对宋嘉要求过高,对宋嘉的成长很不利,所以就主动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没有了来自妈妈的压力,宋嘉快乐极了,回到家也放松了不少。
宁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妈妈请摘掉“近视”的眼镜,让孩子走得更远。
2.给孩子出众的人生开端,不如给孩子健康的身心
现在,不少妈妈认为,不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孩子是自由自在地成长了,可是别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超出很大一截,孩子以后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赶,所以给了孩子快乐的童年,不一定能给孩子快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