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同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就聪明多了,是田丰没法比的。在《后出师表》中自称“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应该是位硬骨头的好汉,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而举国伐吴时,却不见他硬生生非要阻拦,其实他也是知道刘备伐吴必败无疑,但他知道劝也是劝不住刘备的,便在适当劝谏之后,预先做好战败的补救工作。两相对比,诸葛亮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何其明智也。
孔子的“中庸”是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是“殊途同归”、“百虑一致”,是处理事情时的分寸感,“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性”。企业领导者进行管理决策就体现为热爱和追求“共赢”的模式。
这个故事就说明长官与部下或者朋友相处,都要恰到好处。如果过分,那么朋友都变成冤家了。人生交一个朋友是很难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劝朋友时要适可而止。从表面上看起来,孔子教学生的交朋友之道,好像蛮滑头的样子,适可而止,不要过分。实际上,加上历史教训和我们自己的经验,就知道孔子的话并不滑头。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更要注意。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明智地走开,走了以后,起码还能保持朋友的感情。如若不然,恐怕以后连朋友都做不得了!
“认识自己”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圣地德尔斐的阿波罗神殿所标出的警句,另一句就是“适可而止”。
不怕不出头,就怕没本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只怕自己没有才能。”
人与人交往,做朋友,都有自己的标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是形成不同的人际圈子。通常人们愿意选择比自己素质高的人交往,与自己素质相当的人也乐意与之往来。当然,前提是能够趣味相投,说得来。
所以,有的人心里就不愉快了,说谁谁怎么不理我了?是不是不了解我呀?其实,人家不是不了解你,而是太了解你了,看不上你呗。他也不是歧视你,而是觉得跟你交往对自己进步不大,于是就没有把你纳入他的圈子里。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是别人不了解你,而是你没有才能。找工作、谈恋爱、同事相处,也是这个道理。
让交朋结友有助于博学多闻,让交谈有助于互相教益。要使朋友成为你的老师,要让学问的用处和交谈的乐趣有机融合。要乐于和悟性高的人一起相处。
——(西班牙)葛拉西安《智慧书》
孔子在《卫灵公》篇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意思是孔子反复唠叨,不厌其烦,非常重视。孔子还在《学而》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在里仁》里,他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强调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这些都是孔子“君子反求于己”的名言,孔子要求人们修身要自我反省,提高自己。
虽说《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生言语思想的学生笔记,很有可能有重复之处,但既然是经过编辑整理依然有多次出现,那就只有一种理解,孔老夫子的确反复多次强调过这个话题,给学生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重复出现也不嫌累赘,而予以保留。问题在于,孔子为什么要—而再、再而三地提起这个话题呢?
这大概与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以仁治国”,周游列国而“累累如丧家之犬”,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分不开。可以说,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他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不然的话,为什么一向微言大义的圣人在这个问题上竟如此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听来总让人感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高适的《别董大》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孔子的“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圣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开的药方,对于那些怀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确能起到强心镇静的作用哩。更何况,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勤奋好学,以增强才干总是没有错的。你必须增强自身的才华,提高值得社会认可及信任的能力,具备足以胜任某方面事务的素质,而不能单方面奢望社会对自身的了解。
《三国志》中记载,庞统刚刚投靠刘备集团时,刘备没有赏识他,只让他到耒阳县担任一个小县令而已,张飞巡视地方时,发现耒阳县令庞统耽于酒乐,不理县政,事务积压情形惊人,立刻召唤并当面责备庞统的渎职懈怠,孰料庞统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一县政务么,非常简单。于是当着张飞的面,召唤相关人员,果断处决一应事务,迅速地将数月积累的事务全部圆满解决。张飞立刻刮目相看,向他道歉,请求原谅自己的失礼,并且向刘备引荐庞统。当刘备任命庞统担任军师时,庞统才慢悠悠地掏出一位名人的推荐信,刘备等惊奇地问他,为什么不早些拿出这封推荐信?庞统傲然说,他就是想依靠自身的能力来彰显才华,并不想过分沾某名人的光。这位庞统先生,就是极富能力而自信的人物,怀才不遇时,也不颓废怨尤,一旦机遇来临,就立刻发出光芒。我们立身处世,也应当“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当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与自信。
有力量的人,学问的人,就是主人,所有其余的人都是客人。
——高尔基
对大多数人来说,自己有才华而没有人赏识还是排在第二位的事儿,最头痛的问题就是自己缺乏能耐,做自己想做的事常常是力不从心,半途而废。遇到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与其担心不被别人理解,还不如专心提高自己的才能,努力使自己的本事有所提高。
我们来看一个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范仲淹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改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
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丘)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为他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像范仲淹这样的历史名人,还有许许多多,都是从小刻苦学习,之后才能成就大事,流芳百世的。在你的学识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你才能去寻找成功的机会。至于说最后究竟能不能成功,那就是老天爷的事了。孔子这么牛的人,也具备了成功的才能,却没能成功,谁又敢打保票,说自己有本事,就一定能出人头地啊。正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当然,在这个寻找机会的过程中,你必须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一丝机会也不放弃,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机会,也要学会给自己创造机会。总之,在有才能的情况下,不懂得把握机会,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当然也就谈不上成功了。《孟子》一书中也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著名波斯诗人萨迪说:“口袋里装着一瓶麝香的人,不会到十字街头去叫叫嚷嚷让所有有人都知道,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说明了一切。”
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只会担心自己才能尚未完全具备;等到自己的才能真正具备了,学问真的达到了,就不会担心自己没有立身之处了。
孔子谈人生,强调“不怕不出头,就怕没本事”。所谓生死、贫富、成败等等都不是人单独所能决定的,需要外在的形势和机缘;一个人如果一心钻营,倾心于这些自己所不能决定的地方,必然会迷失自己。所以孔子强调做人不怕不出头,就怕没本事,就怕自己的仁德修养的还不够。
能力和修养是人自己决定、能够做到并且应该做到的事。做好了这一点,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到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才有了存在下来的合理性。否则一味地跟在别人或者潮流的后面跑,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是谁,即便有所成绩那也是侥幸而已。
不要总抱怨“屈才”,不要总是一脸“怀才不遇”的恨恨色。电影名导冯小刚说:现在这时代,你如果是个人才,早浮上来了。——如果没游泳的本事,那就说不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