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妇孺皆知。孟子小的时候,他家住在一片坟地旁边,孟子就玩一些哭丧、埋人之类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举家搬迁到一个集镇上住下,结果孟子又玩些做买卖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还是不满意,又迁居到了一所学校旁边,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逐渐变成勤奋学习、彬彬有礼的人。
其实,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荀子在《劝学》篇里说:“品质高尚的人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交游一定要选择朋友,这是为了远离歪风邪气而接近仁义道德。”这讲的依然是“里仁为美”的意思。
唐代寒山(文殊)与丰干(弥陀)、拾得(普贤)合称三圣。寒山大师有教人谨慎地择居交友的诗句,如“卜居须自审”、“他贤君即与,不贤君莫与。”
晋代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他的《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四句话是说环境影响的作用: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能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能受到坏的影响。形体端正的,“影”一定直而不歪;声调和谐的,“响”一定清而不乱。就是说,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在一起,一定能受到良好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的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说的也是环境影响人。
孔子的“里仁为美”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基本道理已不需要多说了。问题在于,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居住条件又有多少选择的自由呢?大城市人满为患,生存空间紧张,能有一个栖身之所(人均八平方米)就不错了,有两室一厅已是谢天谢地,管它是在地下“红灯区”附近,还是在什么乌烟瘴气、乱七八糟的严重污染之处,哪里还谈得上选什么好的小区呢?即便万幸遇到有所选择,那也是首选水、电、气三通,哪里还敢奢望选什么有仁厚风气的地方居住呢?
对于我们来说,“里仁为美”不过是一种向往罢了。但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选择的,那就是搞好邻居关系。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零零存在的,总有左邻右舍。邻里相处,建立在共同住地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领域发生多方面的互助关系,邻里交往是很密切的。每个家庭都愿意搞好邻里关系,于人家方便,对自己也有利。
和得邻居好,胜过穿皮袄。
——谚语
有的人只关心自家的事,对邻居的情况不闻不问,或自以为清高,或标榜不多管闲事。一旦自家有事情,便后悔不已。有位大妈边跑边喊:“捉住前面的小偷。”邻居小两口迎面过来却侧身让小偷跑了过去。大妈上气不接下气告诉他们:“偷的就是你们家的东西。”待这两位明白过来再去追赶时,小偷早已不见踪影了。“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结果,只能是自家门前雪成堆,自家瓦上霜也重。
邻居住在一起,难免闹些矛盾误会。一旦发生矛盾。邻居间应互相谦让,及时处理,使矛盾不致扩大。对邻居不可蛮不讲理,恃势逞强。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传为千古美谈。
隔邻居,不隔心。多年邻居变成亲。
——谚语
在日常生活中,邻居间应该互相帮助。邻里相处,不能只图自家方便,只想自己占便宜。城市居民,左邻右舍,楼上楼下仅一墙或一层楼板之隔,任何声响都会影响邻居。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比如家庭聚会,不要高声喧哗,举办家庭舞会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邻居。听广播、看电视应把声量尽可能放小,尤其在午间或夜里的休息时间更应注意。
俗话说,让人一步自己宽。两家孩子如发生争执,首先要批评自己的孩子:“你比小东大,怎么不让着点,快向小东说对不起。”即使自己的孩子吃了亏,被对方打了,他又占理,也不要对打人的孩子吼叫,这样显得大人太没有涵养了。你可以找到打人孩子的父母说明情况,因为他们不知道孩子打人的事,对孩子管教也是不利的。
实际上,邻里间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得不可开交。双方遇事毫不相让,针尖对麦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结果小事闹大,矛盾加深,结成疙瘩,久久不能得以解决。在邻里相处中,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若每个家庭都能经常注意自己的涵养,邻里间的矛盾就会减少。
邻里之间成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谁家的喜怒哀乐、送往迎来、吃喝穿戴,邻居都能看得见,听得到。有些人就爱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地议论张家长李家短。今天把孙家的矛盾告诉王家,明天又把赵家的家丑告诉李家,后天再把江家的新鲜事告诉何家,甚至制造流言蜚语,弄得平地起风浪,四邻不安。可见拨弄是非是搞好邻里关系的大敌。大家应自觉抵制,而不是津津乐道、推波助澜,不给拨弄是非者以市场。
拨弄是非的舌头是魔鬼,所以上帝要用嘴唇和牙齿两道栅栏把它关在里面
——(英)乔叟,十四世纪大诗人
孔子的“里仁为美”强调的是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
这种选择虽然有些遥远,但选择一个相处得来的邻居却是在许多人的能力之内的事,只是,这种选择往往是双向的,你若要想得到邻里之间的友好相处,自己须掏出一片真心对人。
亲君子远小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阳货》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君子与小人自古以来就是评价人类的标准。孔子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认为这种人不是君子。但是,二千年过后,在我们身边,仍不乏其人。
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出现过三次,另外两次分别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乡原德之贼”。(《阳货》)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思是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盛夏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孔子还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千古以来一直有它规谏的价值,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古代昏君之旁必伴有“花言巧语,八面玲珑”的奸臣,这种人不仅是孔子所说的“鲜矣仁”,小到贪图富贵,收贿赂,把重权,进谗言,结奸党,大到扰乱朝纲,祸国殃民,使国危而天下乱。
春秋时期,齐国人竖刁在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不久就把桓公的各种嗜好摸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事事投其好、足其欲、迎其欢,使桓公非常满意。桓公常在众人面前夸赞竖刁,天长日久,他也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喜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投桓公之所好以取悦于他。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他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不久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朋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