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临证指南医案译注 > u003c目录u003e卷五(第3页)

u003c目录u003e卷五(第3页)

人参半夏茯苓姜汁董脉弦右濡。阳微恶寒。饮浊上干。咳吐涎沫。且食减胃衰。寒疝窃踞。阴浊见症。岂止一端。喻嘉言谓浊阴上加于天。非离照当空。氛雾焉得退避。反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阴霾冲逆肆虐。饮邪滔天莫制。议以仲景熟附配生姜法。扫群阴以驱饮邪。维阳气以立基本。况尊年尤宜急护真阳为主。

人参茯苓熟附子生姜汁南枣戴十二月间。诊得阳微。浊饮上干为咳。不能卧。曾用小青龙汤。减去麻黄细辛。服后已得着枕而卧。想更医接用不明治饮方法。交惊蛰阳气发泄。病势再炽。顷诊脉来濡弱无神。痰饮咳逆未已。谅非前法可效。宗仲景真武汤法。以熟附配生姜。通阳逐饮立法。真武汤去白术加人参。

计不卧呛喘。泛起白沫。都是肾病。议通太阳膀胱。(肾阳虚膀胱气化不通降)茯苓川桂枝淡干姜五味子白芍炙草顾饮邪泛溢。喘嗽。督损头垂。身动喘甚。食则脘中痞闷。卧则喘咳不得息。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二脏失司。出纳失职。议用早进肾气丸三钱。以纳少阴。晚用小青龙法。涤饮。以通太阳经腑。此皆圣人内饮治法。与乱投腻补有间矣。小青龙去麻辛甘芍。加茯苓杏仁大枣。

某形盛面亮。脉沉弦。此属痰饮内聚。暮夜属阴。喘不得卧。仲景谓饮家而咳。当治其饮。不当治咳。今胸满腹胀。小水不利。当开太阳以导饮逆。小青龙去麻辛合越婢。

桂枝半夏干姜五味杏仁石膏茯苓白芍某服三拗汤。音出喘缓。可见苦寒沉降之谬。素多呕逆下血。中焦必虚。而痰饮留伏显然。议治其饮。

桂枝汤去甘草加杏仁茯苓苡仁糖炒石膏。

某太阳经气不开。小水不利。下肢肿浮渐上。着枕气塞欲坐。浊饮上干。竟有坐卧不安之象。

医者但以肺病刻治。于理未合。急用小青龙法。使膀胱之气无阻碍。浊饮痰气自无逆冲之患矣。

桂枝杏仁干姜五味半夏茯苓章伏饮阴浊上干。因春地气主升而发。呕吐不饥。自然脾胃受伤。六君子宣补方法。未尝不妙。今诊得吸气甚微。小溲晨通暮癃。足跗浮肿。其腑中之气开阖失司。最虑中满。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仿仲景开太阳一法。

牡蛎泽泻防己茯苓五味干姜张(二七)呛喘哮。坐不得卧。神迷如呆。气降则清。水寒饮邪。上冲膻中。用逐饮开浊法。

(寒饮浊邪上冲膻中)姜汁炒南星姜汁炙白附子茯苓桂枝炙草石菖蒲某(三四)咳缓。痰少。脘中不爽。肌腠瘙痒。皆湿邪未尽。痰饮窃踞之象。当用六安法。(肺胃湿痰)杏仁白芥子炒半夏茯苓淡干姜橘红王当年阳虚。浊饮上泛喘急。用真武汤丸而效。因平素嗜酒少谷。中虚湿聚。热蕴蒸痰。目黄龈血。未可为实热论治。议方用外台茯苓饮。减甘草佐以微苦。清渗理其湿热。以酒客忌甜故也。(中虚湿热)茯苓(四两)人参(二两)苡仁(四两)枳实(一两)半夏(二两)广皮(二两)金石斛八两。煮汁为丸。

汪面色鲜明。脘中漾漾欲呕。因郁勃热气。蒸为痰饮。宜暂缓参术。务清中焦热痰。(中焦痰热)杏仁枳实汁橘红栝蒌皮郁金半夏曲桔梗黑栀皮张(氏)痰饮挟燥。咳。喉中痒。(痰饮挟燥)杏仁花粉茯苓象贝母橘红半夏曲陈(妪)痰饮挟气火上踞。脘痞胀不爽。宜理气热。(气火不降)半夏茯苓栝蒌皮黑栀皮橘红郁金某脉弦右涩。面亮舌白。口干不喜饮。头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嗳气稍舒。酒客谷少中虚。痰饮聚蓄。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空。遂令前症之来。金匮云。脉弦为饮。色鲜明者为留饮。口干不欲饮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况汗出。岂是风寒。春夏温邪。辛温发散为大禁。自云身体空飘。年已六旬又四。辛散再泄其阳。不亦左乎。

半夏姜汁川连吴萸茯苓枳实竹沥潘(三八)远客路途。风寒外受。热气内蒸。痰饮日聚于脏之外。络脉之中。凡遇风冷。或曝烈日。或劳碌形体。心事不宁。扰动络中宿饮。饮泛气逆。咳嗽。气塞喉底胸膈。不思食物。着枕呛吐稠痰。

气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饮。治之得宜。除根不速。到老年岁。仍受其累耳。(哮喘伏饮)小青龙汤去细辛。

童(五六)背寒。短气。背痛映心。贯胁入腰。食粥噫气脘痞。泻出黄沫。饮邪伏湿。乃阳伤窃发。此温经通络为要。缓用人参。(饮伏经络)川桂枝生白术炒黑蜀漆炮黑川乌浓朴茯苓叶(四十)脉右弦。舌黄不渴。当心似阻。昔形壮。今渐瘦。咳久不已。卧着则咳。痰出稍安。此清阳少旋。

支脉结饮。议通上焦之阳。(胸次清阳少旋支脉结饮)鲜薤白栝蒌皮半夏茯苓川桂枝姜汁杨头中冷痛。食入不消。筋脉中常似掣痛。此皆阳微不主流行。痰饮日多。气隧日结。致四末时冷。先以微通胸中之阳。

干薤白桂枝半夏茯苓栝蒌皮姜汁又微通其阳已效。痰饮阻气。用茯苓饮去广皮加姜汁。

程(三三)支脉聚饮。寒月喘甚。初因寒湿而得。故食辛稍安。(支脉结饮)杏仁半夏浓朴苡仁茯苓姜汁法丸。

赵支饮。胁痛咳逆。小青龙去麻辛。

汪(氏)支脉结饮。阻气喘胀。入胁则痛。厥逆为眩。

茯苓桂枝半夏杏仁郁金糖炒石膏黄支脉结饮。发必喘急。病发用。

桂枝茯苓五味炙草冯悬饮流入胃中。令人酸痛。涌噫酸水。当辛通其阳以驱饮。(悬饮)桂枝木半夏茯苓炒黑川椒姜汁又照前方加淡附子。

施诊脉右虚。左小弦。面色黄。少华采。左胁肋痛。五六年未愈。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病属内伤。勿事腻补。录仲景旋复花汤。加柏子仁归须桃仁。

又初服旋复花汤。未应。另更医谓是营虚。用参归熟地桂芍炙草。服后大痛。医又转方。用金铃半夏桃仁延胡茯苓。服之大吐大痛。复延余治。余再议方。谓肝络久病。悬饮流入胃络。致痛不已。议太阳阳明开阖方法。

人参茯苓炙草桂枝煨姜南枣服苦药痛呕。可知胃虚。以参苓阖阳明。用草桂开太阳。并辛香入络。用姜枣通营卫。生姜恐伐肝。故取煨以护元气。而微开饮气也。

又前方服之痛止议丸方。

人参半夏川椒茯苓桂枝煨姜南枣汤丸。

某夏季阳气大升。痰多呛咳。甚至夜不得卧。谷味皆变。大便或溏或秘。诊脉右大而弦。议以悬饮流入胃络。用开阖导饮法。

人参茯苓桂枝炙草煨姜南枣又早诊脉。两手皆弦。右偏大。凡痰气上涌。咳逆愈甚。日来小溲少。下焦微肿。议通太阳以撤饮邪。

人参茯苓桂枝炙草五味干姜又脉弦略数。不渴不思饮。此饮浊未去。清阳不主营运。前方甘温。主乎开阖。能令胃喜。次法开太阳以撤饮邪。亦主阳通。据自述心下胃口。若物阻呆滞。其浊锢阳微大着。其治咳滋阴。

适为阴浊横帜矣。议用大半夏汤法。大半夏汤加炒黑川椒。

内经止有积饮之说。本无痰饮之名。两汉以前谓之淡饮。仲景始分痰饮。因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义。而立大小青龙半夏苓桂术甘肾气等汤。以及内饮外饮诸法。可谓阐发前贤。独超千古。与后人所立风痰湿痰热痰酒痰食痰之法迥异。总之痰饮之作。必由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若果真元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营运不停其机。

何痰饮之有。故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后人不知痰饮之义。妄用滚痰丸。茯苓丸。消痰破气。或滋填腻补等法。大伤脾胃。堆砌助浊。其于仲景痰饮之法。岂不大相乖谬乎。然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故王晋三先生取仲景之小半夏茯苓。及外台饮三汤。从脾胃二经分痰饮立治法。而先生又取仲景之苓桂术甘。外台茯苓饮。肾气丸。真武汤。分内饮外饮治法。而于痰饮之症。无遗蕴矣。愚历考先生治痰饮之法。则又有不止于此者。然而病变有不同。

治法亦有异。如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通者。取仲景之苓桂术甘汤。茯苓饮。肾气真武等法。以理阳通阳。及固下益肾。转旋运脾为主。如外寒引动宿饮上逆。及膀胱气化不通。饮逆肺气不降者。以小青龙合越婢等法。开太阳膀胱为主。如饮邪伏于经络。及中虚湿热成痰者。则有川乌蜀漆之温经通络。外台茯苓饮去甘草。少佐苦辛清渗理湿之法。其饮邪上冲膻中。及悬饮流入胃中而为病者。又有姜附南星菖蒲旋复川椒等。驱饮开浊。辛通阳气等法。丝丝入扣。一以贯之。病情治法。胸有成竹矣。非深于得道者。其孰能之。(邹滋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