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上,包玉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并不满足,70年代,他决定逐步把重心转移到陆地上来。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为了在陆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就是著名的"九龙仓"之战。
这次战役轰动了整个香江,大长了华人志气,打击了英资财团的嚣张气焰,包玉刚在谈笑之间,调集了20个亿的事情,也成为一个传奇。
1985年,包玉刚又以5亿新加坡币夺得英资集团会德丰股权,成为继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之后,夺得英资四大洋行的第二个香港人。1986年,包玉刚又一举收购香港另一个发钞银行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船王"弃舟登陆"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至此,包玉刚的海上王朝和陆地王国都达到了顶峰。他的财富也多得令人咋舌,有人说他曾经考虑买下一个国家。他自己也开玩笑说:"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由于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脏停止跳动。"
1991年,包玉刚病逝于香港。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太平洋中的夏威夷。
◎延伸阅读:九龙仓战役
在当时,"九龙仓"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资企业集团之一。在李嘉诚的帮助下,包玉刚暗中购入了大量"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属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约30%的"九龙仓"股票。而怡和财团属下的另一个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约20%的"九龙仓"股票,形势对怡和财团明显不利。为了保住"九龙仓",置地公司气势汹汹地调动了大批资金,以100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想把包玉刚从"九龙仓"中挤出去。包玉刚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奇迹般地在三天之内调集了21亿元现款,只花了两个小时,便使"九龙仓"股份增加到49%,彻底控制了这个企业。一向看不起华人资本的置地公司,不仅没有争得"九龙仓",还伤了自己的元气。
华人首富--李嘉诚
大事记:时势造英雄,在香港富豪的"龙虎斗"中,李嘉诚以独特的经营方针和策略,把握时机的准确和果断,超凡的毅力和信念,步步为营,节节高升,最终登上了香港首席大富豪的宝座,成为称雄香港的"超人"!
李嘉诚(1928~)广东潮安人,当代华人首富。
李嘉诚的父亲过早去世,生活的重担落到他的肩上,迫于生计,不得不辍学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在他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学徒。学徒生涯磨砺了他的性格。
17岁时,李嘉诚在一间五金制造厂和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推销生涯。由于他的聪明能干和骄人的业绩,18岁的他就做了部门经理,之后更是荣任了总经理。
但是,李嘉诚认为他现在的成功不算什么,自己毕竟还是一名打工仔而已。他要自己成立公司,于是在195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李嘉诚同几个朋友策划着自己未来的事业,最后李嘉诚将他开办的塑胶厂命名为"长江塑胶厂"并得到一致通过。
从1950年到1955年间,是李嘉诚创业最艰难的五年,克服了许多磨难:资金短缺,质量不高,销路不畅,同行竞争。从1955年开始,在创业道路上摸爬滚打的李嘉诚逐渐开始成熟,他的塑胶厂也逐渐走向辉煌,1951年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并公开宣称:"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
李嘉诚在塑胶行业里稳打稳扎,并且开始进军欧美市场。他利用海外广大的塑胶花市场,生产了高质量的具有欧美特色的喷色塑胶花,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花,更是凭借价格优势,很快就打人了欧美市场,并逐步占领了欧美市场,李嘉诚被业界称为"塑胶大王"。
60年代中期,内地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闹得香港也人心惶惶,整个社会乱成一片。很多富翁纷纷逃离香港,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因为那时就是建成了也没人会买。如果按照当时的房地产价格来算,李嘉诚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了!
处在惊涛骇浪中的李嘉诚,临危不乱,沉着应变。他仔细分析局势,不相信香港会就此垮掉,他认定动乱是暂时的,中国肯定很快就会恢复稳定,香港还将进一步繁荣发展,而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回升。因此,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的同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所有的资金用来大量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知道后,都为他担心,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李嘉诚毫不动摇,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别干实业这一行!"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李嘉诚从中获得了200%的高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
70年代末,李嘉诚预见到旅游业将成为热门行业,一流的宾馆将会有很高的出租率,于是拿定主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买了拥有美国资本的永高有限公司的56%的股权,随后又收买了其他股东的股权。永高公司的主要产业是位于香港中区的有800个房间的希尔顿大饭店。李嘉诚接收饭店之后,正赶上香港旅游业有史以来的黄金时代,果然大赚一笔,为他下一步与英资集团竞争创造了条件。
1977年,香港地铁要在中区闹市的中环站和金钟站举行兴建投标,这是香港最繁华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标价高达10万港元,总价估计在2。44亿港元,被称为"地王"。英国、日本、法国、美国和香港等地共309家公司前来参加竞争。李嘉诚胸有成竹,提出了最佳方案,一举战胜所有对手而中标。一时新闻界热炒李嘉诚,说这是"华资地产凌驾英资的先声",是"华资地产崛起的新纪元"!李嘉诚也因此获得了可贵的信誉。第二年,李嘉诚中标所建的环球大厦和海富中心先后建成拍卖,都是在一天之内就售完,而且价格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的历史纪录,为李嘉诚赚得了数亿港元的财富。紧接着,李嘉诚又设法买下了一家老牌英资水泥厂和英国和记洋行经营的黄埔造船厂,古老的英资商行终于有一家成了华资集团大旗下的"臣民",这桩经济界的奇迹,又一次成为香港的爆炸性新闻。
1978年李嘉诚怀着一颗充满疑虑的心回到了祖国的大陆。
从此,李嘉诚更坚定了"穷此一生,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信念。1978年底为家乡捐建14幢"群众公寓",以解决家乡父老的燃眉之急。
1980年,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捐资两百万港元,修建了潮州医院和潮安医院。
1980年,李嘉诚带头捐资3000万港元作为筹建汕头大学第一期工程的经费。
1989年,又捐资3。7亿港元,一个月后又欣然增至5。7亿港元以支持慈善副业的发展。
李嘉诚以其对慈善事业的热情态度赢得了社会的尊敬。
◎延伸阅读:李嘉诚和一枚硬币
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李嘉诚不慎丢落一枚2元硬币。硬币滚到车底。当时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会掉到坑渠里。李嘉诚及时蹲下身欲拾取。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值班见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竟给他100元酬谢。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拾该2元,让它滚到坑渠,该2元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给了值班,值班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