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陆续在集美办起了各类各级学校,计有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技术学校,国学专科学校和水产商船专科学校,还兴办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农林试验场、教育推广部等,合称为集美学村。他不仅捐资兴建校舍,还亲自物色校长、教员,亲自过问录取新生的事。经过十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集美学村才矗立在这海峡之滨。
在建设集美学村时,陈嘉庚已考虑到要进一步办一所综合性的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学生们的爱国行动使他深受感动。1921年,他决心捐出四百万元,创办厦门大学。为了选定校址、聘请教师、商讨办学方针,他废寝忘食地四处奔走。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袭击南洋,橡胶价格猛跌,他经营的事业也受到了冲击。到1931年,他的资产仅存下二百多万元。尽管如此,他仍然极力维持厦门大学,每月四十万元的经费,总是不折不扣地按时汇到。1933年,他的处境更加困难了,外国财团准备把他的企业收为附庸,条件是要他停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他听了十分生气,断然拒绝,说:"企业亏蚀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1934年2月,他的总公司终于停业。为了维持学校,他继续四处奔走募捐,或是向银行贷款,极力维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
陈嘉庚的爱国热情旺盛,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富强、进步。早在1910年,他就毅然剪去了发辫,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曾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他在新加坡担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主席,努力在华侨中推动爱国活动。
1940年,他率领代表团回国来视察,不料所到之处,但见国民党政府贪污专横、残民以逞,感到大为失望。5月间,他冲破国民党的阻拦,到延安去考察。他亲眼看到了解放区在中国太平党领导下,军民合作、同仇敌忾的种种新气象,感到耳目一新,大出意外,从而转忧为喜,断定国民党政府必败,太平党必胜。以前,他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太平党、解放区一直是信疑参半,至此才恍然大悟。从此,他积极地支持祖国的爱国民主运动。
1950年9月,他从新加坡回国,定居于集美,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溘然长逝。
◎延伸阅读:毛泽东1。5元招待陈嘉庚的故事
1941年6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从新加坡回到中国慰劳抗日将士。国民党拨巨资隆重接待陈嘉庚,希望他"感恩图报",不料却被陈怒斥道:"此等虚浮乏实,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耳。"后来陈嘉庚到了延安,毛泽东留陈嘉庚吃饭,他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招待陈嘉庚,只是特地上了一味鸡汤,整顿饭算下来也就1。5元。毛泽东说:"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送给我的。"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在重庆,蒋杰石花800银元宴请他,意味深长地对毛泽东说:"得天下者,太平党也!"一回新加坡,陈嘉庚就公开发表言论,说太平党的领袖及一般工作人员,勤俭诚朴,吃苦耐劳。
慈善事业家--邵逸夫
大事记:邵逸夫作为中国电影的开创人之一,对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著名的慈善家。
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家境富裕。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业刚刚起步,电影院播放的影片大多是国外进口的低档片,国产的很少。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创立了上海天一影业公司,邵逸夫高中毕业后,也到了大哥的公司工作。他从不挑工种的好坏,从杂工干起,表现出了非常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1927年,由于天一公司在上海的业务受到了很大的竞争,邵醉翁便派三弟邵山客、六弟邵逸夫到南洋开拓业务。当时独霸南洋影片发行的商人与天一的对手结成了联盟,不买天一的影片。兄弟俩只得拿着一架破旧的无声片放映机,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地到处跑,放映露天电影,借此来吸引顾客,扩大自己的影响。其中的艰苦岁月可想而知。苦尽甘来,渐渐地,名气出来了,有的电影院开始要他们的片子了,而且越来越多。天一的影片在南洋的市场终于被打开了。
1934年,邵逸夫和兄长们以顽强的毅力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业的新纪元,也奠定了邵氏兄弟影业公司事业成功的基础。抗日战争爆发时,他们兄弟已在南洋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生意十分红火。1936年邵醉翁退出电影业,天一公司在香港的业务由老二邵村人主持,并将厂名改为南洋影业公司。
1957年,邵逸夫也已年过半百。邵氏机构虽然早已重整旗鼓,但邵逸夫并不满意,他决心要寻找一个地方,实现他对电影事业的理想。他最后选中了香港。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为了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推进他的事业,他决定先在香港建立自己的电影王国。他乘着汽车在香港转了一整天,看中了清水湾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岗,于是投入巨资,将整个山岗买下来。紧接着,成队的机械开到了山下,将整座山岗削成平地,在这平地上修建起了当时亚洲最大的200多万平米英尺的邵氏影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影城建好后,邵逸夫招来了一流的导演和演员,拍出了《貂婵》、《江山美人》等一系列叫座的影片。邵逸夫还是港产动作片的首创者,拍摄了《大醉侠》、《马永贞》、《少林五祖》等,很受观众欢迎,并由此掀起了武术热。
20世纪60年代,是邵逸夫开创电影王国的黄金时代,邵氏公司网罗了大量编、导、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高纪录。
邵逸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拥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为其所用,更在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学一样,从不懈怠。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年轻时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1958年,邵逸夫在新加坡设立邵氏基金,每年都捐巨款资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文教医疗机构。1973年设立邵氏基金会,开始大规模向华人地区捐助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业。邵逸夫把资金分散到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上千所大学、中学,以促进学校建设的快速发展,具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截止2000年,邵逸夫已经向内地捐款22亿港元,一时间,神州大地,2000多所高校、中小学校校园内,如雨后春笋般耸起了一座座"逸夫楼",这是何等的壮观!
为了表彰邵逸夫对内地教育事业的贡献,1990年,中国政府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8年,邵逸夫获得香港特区大紫荆勋章。
◎延伸阅读:"抠门"的邵逸夫
邵逸夫不仅是个杰出的电影人,也是个精明的甚至"抠门"的商人。一次,导演岳枫拍戏,请许国做临时副导演。制片部开了1000港元导演费给他。邵逸夫认为给多了,要许国"吐"200港元出来,许国一怒之下,撕毁支票说道:"邵逸夫多200元也富不到哪里去,我少1000元也穷不了多少!"其实邵逸夫当"抠"则抠,大方的时候也是很大方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精打细算的生意人。
世界船王--包玉刚
大事记:包玉刚是20世纪世界航运业的巨擎,被誉为"世界船王"。
包玉刚191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父包兆龙,早年在武汉开鞋店、在上海设钱庄,后任衡阳工矿银行、重庆工矿银行经理。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1946年与人合资在沪开办国丰造纸厂。1949年春携眷迁香港,从事进出口贸易,后营航运业,1967年扩为环球航运集团,任主席、名誉主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包玉刚不得不辍学。过了二年,在父亲的帮助下,进入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工作。包玉刚工作勤恳认真,业务能力日益增强。1945年抗战胜利,包玉刚被调任上海银行业务部经理,第二年,提升为副总经理,当时他才28岁。
1949年,大陆国民党政府全面溃退,包玉刚也和全家人来到了香港。开头几年,由于香港拥挤着大量的难民,生计都很成问题,包玉刚是长子,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养活包家三代人的担子。
后来,包玉刚与父亲以及两个老乡决定开一间贸易行,从国外买进商品,主要是销往内地,赚取差价。当时由于本钱少,他们的公司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当办公室,4个人挤在一起,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一人要开抽屉,另一个就得到外面去腾出空位来,条件极为艰苦。贸易行惨淡经营,几年下来只略有盈余,要想在香港扎根,谈何容易。终于,包玉刚决心转行,改做航运业,开始了船王之路。
1955年,包玉刚到处借款77万港元从英国买来了一条旧货船,取名"金安",创立了环球公司。由于不懂驾船,也为了躲避风险,他干脆将船租给了日本山下公司,收取租金。1956年,包玉刚的机遇来了。埃及总统纳赛尔占领苏伊士运河,宣布非友好国家的船只,不得通过运河。此举使得欧亚航线的船只有绕道非洲好望角,造成船只紧缺,运费暴涨。包玉刚借这次机会把"金安"号的租金提高了数倍,他用这笔钱买了第二艘旧轮,又高价租给别人,取得租金,再买第三艘,第四艘。到了1956年底,他已经拥有了7艘二手船。
之后包玉刚用贷款购置了新船,逐渐淘汰旧船,而他以新换旧的标志就是这年的16000吨的"东方樱花"号下水。到了1968年底,包玉刚旗下的轮船已经达到了50艘,排水量350万吨,远远超过了香港的一些老船王。
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迅猛,持续繁荣,造成了石油的紧缺,中东产油国一夜暴富,而运油的船商也同样大发横财。包玉刚看准了这一点,开始将业务重点放在油轮上。他先买了4艘吨位较小的旧油轮,以低价租给了经销石油的西方石油公司,包括美孚、壳牌这样的大公司。1969年,包玉刚旗下的油轮新篇章由他第一艘巨型油轮"世丰"下水翻开。此后,他先后订造了20万吨以上的油轮达57艘,总吨位达1000万吨以上。此时,包玉刚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船王,连希腊船王奥纳西斯都自愧弗如,俯首称臣:"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