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历代艺术馆 > 第四章(第1页)

第四章(第1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更是一个音乐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古人的歌词,人们根据乐调的不同将其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是一部记录上古时代的诗歌总集,实际上是收集了古人的歌词,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在当时,诗和

大歌的创作主要来自于民间,周朝派人到民间中采集民歌民谣,经过整理,配上乐谱,编成国了各类歌舞曲。后来,孔子对其加以整理,上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下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汉武帝时期,他采纳了

五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千

130

“诗”为经典,将其定名为《诗经》。

《诗经》中的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

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思也就是说,《诗》三百余篇,都可以用来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

孔子世家》又说:“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由此可以看出《诗经》在古代和音乐以及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

风雅颂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这是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将不同声调的《风》、《雅》、《颂》作适当配合,足以构成一大套乐。《风》、《雅》都以重复,即叠韵、叠章,为其曲式的特色。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雅》诗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王畿地区的作品,均为周代朝廷乐歌,多歌颂朝廷官吏。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诗经与乐器

《诗经》本身不但是歌词,更记载了很多古代乐器。先秦时期的乐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近70种,而在《诗经》一书中提及的乐器就有29种。打击乐器有钟、鼓、罄、铃等,吹奏乐器有萧、管、笙等,弹弦乐器有琴、瑟等。后来,由于乐器种类的增加,周朝便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产生了

131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乐器,称作“八音”分类法。

曾侯乙墓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商代的钟为三枚一套或五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九枚一套或十三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他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曾侯乙墓编钟便是其中的上品。

132

编钟概况

曾侯乙编钟出自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一时期出土的还有其他近百件乐器。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其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的七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八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最上层三组十九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五组共四十五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六十五枚。

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五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

编钟的工艺

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全套钟六件春秋古钟铸造了一组编钟,称“大晟”编钟。钟为椭圆形,扁体双夔钮,饰多层蟠虺纹,其形制呆板,纹饰模糊,是典型的宋仿铜器。后来由于战事,这套钟散落于民间,至今可知有十余件在国内外流传,故宫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都有收藏。

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两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春秋战国编钟气势恢宏,后世多有仿制。宋徽宗崇古尚古,仿照当时出土的

李延年是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他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歌加以整理,编配新曲,使之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李延年对汉代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音乐家生平

大李延年(?—约前90年),中山人(今中河北省定州市),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均国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代表作上为《佳人曲》。李延年因犯法而被处宫刑,下以“太监”身份供职于宫廷,是著名的阉人五歌唱家,颇受武帝器重,汉武帝把她妹妹封

千为“夫人”,也就是历史上的“李夫人”,年

李延年因此而更加受宠,负责乐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俸禄,伴随皇帝起居,显

赫一时。李延年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

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新颖高超,且思维活跃,他曾为司马相如等文人所写的诗词配曲,又善于将旧曲翻新,他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编为28首“鼓吹新声”,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是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