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都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是对待工作的态度问题,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大事是由众多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从小事开始,逐渐锻炼意志,增长智慧,日后才能做大事,而眼高手低者,是永远做不成大事的。
做人不应忽略小事,小事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做人原则。毕竟在人的一生中,需要自己表现原则的关键时刻并不多。做人做得怎么样是可以从平时的小事上看出来的,那些平时在小事上就撒谎成性、推三阻四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在关键的时刻表现出很高的原则性来呢?
很多人在找工作时,十分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他们穿戴整齐,举止彬彬有礼。但是,很多人却会屡次碰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忽略了个人形象的细节。
现在许多人求职时用手写的简历,但字迹潦草,像“天书”一样令人看不懂。这会让用人单位认为你是一个不严谨的人,工作起来也有可能马马虎虎,所以只好放弃。而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也把手写简历的字迹是否工整、清晰、漂亮,作为筛选人才的第一步。
此外,在面试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过于卖弄才学,以免表现得与自己的身份显得很不相称,令人不敢恭维。
刘强与用人单位约好下午14:05面试的,可他直至14:12才到。前台小姐把他带去面试时,面试的经理还没问什么呢,他就开始解释说路上车堵了好长时间,真没办法。面试刚开始三分钟,动听的手机音乐响起来了,刘强习惯性地接听了电话,像是旁若无人。只听他说“这件事不是跟您说多少次了吗?你直接问总经理就行了……”谈到一个专业问题时,面试官问这样操作可行吗?刘强回答:我说这样做就肯定没问题的,这方面我有十几年工作经验了。结果,虽然对方对于他的业务能力表示认可,但因其不注重细节,谁敢邀其加盟?
企业在用人时,特别注重应聘者的行为细节。一个不注重细节的人,即便很有专业能力,指望他以后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也是很难的事。说不定,还会因一件小事让公司大受损失呢。
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对工作不尽职尽责的习惯,以及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不能出人头地。
一个人养成敷衍了事的恶习后,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不诚实。这样,人们最终必定会轻视他的工作能力,进而轻视他的人品。粗劣的工作,必会带来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做粗劣的工作,不但使工作的效率降低,而且还会使人丧失做事的才能和动力。所以,粗劣的工作,实在是摧毁理想、堕落生活、阻碍前进的仇敌。
实现成功的惟一方法,就是在做事的时候,抱着非做成不可的决心。抱着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而世界上创立新理想、新标准,扛着进步的大旗、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人,都是具有这种素质的人。
有人曾经说过:“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是不相上下的。”
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做事不够尽责、过于轻率这一点上。这些人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从来不会要求尽善尽美。
有许多的年轻人,似乎不知道职位的晋升,是建在忠实履行日常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的。只有目前所做的职业,才能使他们渐渐地获得价值的提升。
有许多人在寻找发挥自己本领的机会。他们常这样问自己:“做这种乏味平凡的工作,有什么希望呢?”可是,就是在这极其平凡的职业和极其低微的位置上,往往藏着极大的机会。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迅速、更正确、更专注,调动自己全部的智力,从工作中找出新方法来,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使自己有发挥本领的机会,满足心中的愿望。所以,不论薪水有多微薄,都不可以轻视和鄙弃自己目前的工作。
在做完一件工作以后,应该这样说:“我愿意做这份工作,我已竭尽全力、尽我所能来做这份工作,我更愿意听取大家对我工作的批评。”
成就最好的工作,需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并付诸最大的努力。英国的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在没有完全准备好要选读的材料之前,绝不轻易在听众面前诵读。他的规矩是每日把准备好的材料读一遍,直到六个月以后读给公众听。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有时为了写一页小说,会花上一星期的时间。
大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事情却每天都在发生。顺利、妥帖而又快乐地去处理每件小事是容易的,但每天都能顺利、妥帖而又快乐地去处理一件小事却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一辈子都无怨无悔、谨慎小心、愉悦欢快地去处理一件又一件小事,那大概要比做一件大事还要难。
许多人做了一些粗劣的工作,借口往往是时间不够,其实按照各人日常的生活,都有着充分的时间,都可以做出最好的工作。如果养成了做事务求完美、善始善终的好习惯,人的一辈子必定会感到非常的满足,而这一点正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最大区别。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力求达到最佳境地,丝毫不会放松;成功者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尽职尽责地去完成。
95、每次只关注一件事
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
——米开朗基罗
在人生的道路行进时,你每次只能踩出一个脚印,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脚印中去,才会有稳重而成功的未来。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如果以10平方尺这么小面积来计算,最紧张的地方可能要数纽约中央车站的问询处了。
每天,那里都是人潮拥挤,匆匆的旅客都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都希望能够立即获得答案。对于问询处的服务人员来说,工作的紧张与压力可想而知。疲于应对可能是他们的共同感受。可柜台后面的那位服务人员却是个例外,他看起来一点也不紧张,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这位服务人员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弱的样子,却要面对大量缺乏耐心和混乱的旅客,让人很难想象在如此巨大的压力面前他还能镇定自若。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个矮胖的妇人,头上戴着一条头巾,已被汗水湿透,她的脸上充满了焦虑与不安。问询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倾听她的声音。“是的,你要问什么?”他把头抬高,集中精神,透过他的厚镜片看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
这时,有位穿着人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人员却旁若无人,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
“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
“不,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
他根本无需看行车时刻表,就说:“那班车是在一分钟之内,在第十五号月台出车。你不用跑,时间还多得很。”
“你说是十五号月台吗?”
“是的,太太。”
“十五号?”
“十五号。”
女人转身离开,这位先生立刻将注意力移到下一位戴着帽子的客人身上。但是,没多久,那位太太又回头来问一次月台号码。“你刚才说是十五号月台?”这一次,这位服务人员集中精神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太太了。
有人询问那位服务人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