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者说道:“离这里最近的是座小城,里面有数千户人家,但信佛的极少,事外道的很多。”
“我的父母信奉锡克教,”一个年轻人接口道,“不过,这次我回去后,准备向他们宣扬佛法。”
“你如何宣扬呢?”旁边一位中年人问道,“佛法理论精深,没有合适的导师是不行的。除非你拜玄奘法师为师,跟随他去摩揭陀国求法。”
年轻人的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阿弥陀佛,”玄奘合掌道,“檀越有学习佛法、宣扬佛法之心,只此一念,诸佛都会为之震动。你不用担心没有导师,诸佛会加持你的。”
“那么,弟子可以呆在家中侍奉父母,同时还能学佛吗?”年轻人问,“在我的城市里,信佛的人极少,法师却说我不用担心没有导师。弟子不明白,如何在外道兴盛的地方找到一个合适的导师?”
“这很简单,”玄奘道,“只要檀越下决心追寻真理,把自己的心准备好,那么,师父就能找到,真理也能找到。你不用想得太多,尽管去做便是了。”
这话其实是那位密林长者告诉他的,当时他也为能不能完成求法的宏愿而担忧,长者说道:“你要相信,当你真正处于某种需要的时候,你立刻就能找到你想要的。先不要问如何判断,到了那个时候,你自然就会明白。”
当时,这番话让他豁然开朗。
玄奘将密林长者的话复述给那个年轻人,那人问道:“那么,我该如何准备好自己呢?”
“首先,你要锻炼自己的心智,”玄奘道,“让自己拥有高尚的道德,高超的思考方式,和更高的领悟力。”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头:“很多教派的修行者都是这么做的,通过苦行和禁欲来锻炼自己的心智。”
玄奘道:“佛法与其它宗教看上去有些相似,但其实并不相同。佛陀当年也修习苦行,但最终发现,这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佛法提倡中道,对于人性也要宽容得多。”
“对待那些贱民也宽容吗?”旁边的中年人冷冷问道,“我曾见过一个沙门,他说旃荼罗也能成佛。”
玄奘不解地反问:“旃荼罗总归属于人道吧?既然连畜生道的生灵都能成佛,何况是人道的呢?”
“他们连畜生道都不如!”那中年人大声说道,“他们是怪物和贱民,根本就不该存在于这个世上!”
玄奘愣了一下,虽然早已习惯了印度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却还是没有想到这个人的反应竟是如此的激烈。看到对方胀红的脸和义愤难耐的表情,再看看周围有这种表情的竟是绝大多数,他不由得困惑了。
便是遇到强盗抢劫,也不见他们这般气愤啊!接受旃荼罗与他们相同这一事实,就那么令他们难以忍受吗?这究竟是为什么?
玄奘还想再说什么,旁边的般若羯罗轻扯了一下他的衣襟,随后笑道:“玄奘法师远道而来,并没有见过旃荼罗,也不了解他们。”
其实这只是般若羯罗的猜想。在他看来,旃荼罗们大都生活在远离人群的地方,见到高种姓的人唯恐避之不及。玄奘身为高僧,自进入北印度以来,处处受人敬重,自然不可能见过那些被人轻贱的旃荼罗了。
他哪里知道,玄奘一进入北印度,就差点被一帮旃荼罗给“唐突”了!
玄奘仔细回想当初见到那群旃荼罗时的情形,那些闪闪烁烁的恐惧眼神刺痛了他,他并不觉得那些人有多么的肮脏、丑陋和讨厌,一路西来,他见过比他们更肮脏、更丑陋也更加不讲道德的人,都不觉得把他们说成是人有什么不可接受……
当然,那一次说到底也只是匆匆一瞥,并不能算是真正见过。
眼下的情形倒令玄奘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他想见一见真正的旃荼罗,看看他们到底有多么不祥,多么可怕。
“从这里再往西南方向去,便是中印度了,”已经许久没有说话的老者突然说道,“那片地方的天气虽然酷热,却远不及各宗派的论战来的火热。法师若要到了那里,一定要先了解一些规矩,若是上去就提什么旃荼罗也是人道,也能成佛之说,只怕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多谢老人家提醒,”玄奘合掌道。
他忍不住想起在迦湿弥罗,隐隐听到有人讲因明时,举例说:“旃荼罗也是人,犯世间相违过。”
当时他真是目瞪口呆——所谓“世间相违过”,就是违反世人所共同认可的一般常识的过失。比如:“人的头都长在腿上。”这便是“与世间相违”。说旃荼罗是人,居然犯了“世间相违过”,这是什么道理?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佛经中从未有过这种说法,而他是一位佛教徒,不必介意世俗的看法。
因此玄奘放心地说道:“贫僧在迦湿弥罗也读过些佛典,从未见过将旃荼罗排斥在人道之外的说法。”
那老人尚未答话,就听身后一个一直没有开过口的人小声嘟哝了一句:“古怪的家伙!他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