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自然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领导人将社会上的浮躁情绪比喻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小徐因倒卖仪器被拘,这一事件标志着对“倒爷”非法活动的打击。此后,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倒爷”的活动逐渐受到限制。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监管也日益严格。
进入到第三阶段,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价格差异逐渐缩小,“倒爷”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倒爷”开始转型为正规的进出口贸易商,而另一些则因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而逐渐衰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回到一九八零年,这个时间段的倒爷其实并不多,倒不是说这时候的政策有多么严格,而是说八零年的货源不好找。
陈泽能一次南下便找到陈威这样的大供货商,是有多年积累的人脉发挥作用,有朋友介绍才一次便找到的。
而其他没有关系和人脉的,想要拿货,要么去中英街被割一刀;要么多试几次,幸运的可能会搭上一条南方人的线,拿到加了好几手价的货源,运回京城也有赚头。
比如说王朔哥哥的铁瓷,早年经常去南方出差,路子比较熟,有时候在中英街拿货,有时候在当地熟人手里拿货,但无论怎样,底价肯定是要比陈泽的拿货价要高的,这也是为何王朔自从上次从陈泽这里拿过一次货之后,经常过来的原因,因为即使是他,从哥哥铁瓷那里拿到的货,价格也不低。
王朔选择来陈泽这里拿货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另一边的货源并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断货,小倒爷们在拿不到货的时候,就会从南方带一些服装之类的回来,做到不空手而归。
这也是为什么一到晚上,西单街上到处都是摆地摊,卖服装的。
不过,相对手表,电视,磁带等产品,服装虽然也受欢迎,但因为竞争大,相对并不好卖。
总之,在1980年当小倒爷,并不是一个风口上的行业。
其中充满了风险,说不准哪天被人举报,罚款并关上一阵子;又说不定拎着两个大箱子,上了火车,途中货被没收,缝在内裤里的钱也被小偷偷走。
还有更大的可能是连货都拿不到的。
像王朔哥哥铁瓷那种能从当地人手中拿到货的,已经是超过大多数同行的存在的了。
粤省人比较外派,尤其是做民间贸易的那批,更是尤其排外,就像他们有自己的出货渠道,外地人贸然搭线,大概率会血本无归。
因此,陈泽手中的货放在整个京城虽然不算多,但却是相当紧俏。
当然,陈泽做事比较谨慎,散货从来不用外人,负责散货的都是手下的兄弟。
外人想要拿货,只能从他们手下弟兄那里拿货,外人想要直接从他们手里拿货,是要经过四人同意的,四个人都同意才能拿货。
这是为了以防万一,做个防火墙隔断。
毕竟现在的形势还不是很明朗,忽左忽右的事情常常发生。
这样做,一旦出事,手下的弟兄自己会把事情拦在自己身上,扛下一切,不会波及兄弟四个。
南锣鼓巷,圆通寺后,四合院
“李叔,我来进货了!”
李爱国蹬着蓝色小三轮进了院子,看见太阳底下看书的李肖,热情地打招呼。
李肖放下看不太懂的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
“叫什么叔?不跟你说了吗?叫哥!”
“我和李云我俩各论各的。”
“李哥!”
“哎!”
“你小子卖的挺快的,这个月都第四次来进货了吧?”
“第五次!”
李爱国笑着摸了摸自己后脑勺。
“这么拼!行,不愧是大学生,有脑子,还肯吃苦,早晚要发财!”
李肖夸赞道,他对眼前的有礼貌的大学生十分赏识。
他第一次见李爱国是李云领着过来的,当时这孩子腼腆的半天都挤不出来一句话,因为是水木大学的高材生,还是让他另眼相看,记住了这个孩子。
原本觉得这个孩子这种性格不适合做生意,没想到他还是看走眼了,低估了人对钱的渴望。
“这次拿多少货?你小子这段时间没少赚,应该攒了不少钱了吧?”
“呵呵,没多少!”李爱国笑着搓了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