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除了民间小作坊之外,也存在官营的大型工场。
比如建安十八年(213)曹**迫汉献帝娶自己三个女儿为贵人,聘礼当中便有“帛、玄纁、绢五万匹”。
行太常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赍璧、帛、玄纁、绢五万匹之邺纳聘。
--《献帝起居注》
玄即黑、纁即暗红,玄纁也指代帝王下聘的聘礼。
这种染色织物与一般的素色织品在质量、规格上存在明显区别。
五万匹数量巨大,应该不全是源自民间征发。
基本可以确定为官营工场的制品。
三国织物以蜀汉为最,其特产“蜀锦”畅销各地。
《太平御览》称“魏市于蜀,吴资西道”,《搜神记》等南朝典籍,亦记载曹操使术士左慈赴成都买蜀锦的故事,该故事又被范晔录入《后汉书》,可见蜀锦无疑是三国时代的硬通货。
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太平御览》引《丹阳记》
(曹)操恐其近即所取,因曰:“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者,增市二端。
”
--《后汉书方术传》
刘备入成都时(214)曾赐给关羽、张飞、法正、诸葛亮“锦千匹”,这里的“锦”来自刘璋内库,应为蜀锦。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蜀书张飞传》
不过从可见记载看,蜀锦的质量参差不齐,未必有传说般精致。
比如曹丕便认为,流通至洛阳的蜀锦徒具虚名,不比北方自产的织物精美。
邓艾破成都时(263),收缴了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绢是未染色的织品,而蜀锦竟和绢的数量相等,难免粗制滥造的嫌疑。
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比,适可讶……自吾(指曹丕)所织如意虎头连璧锦,亦有金薄、蜀薄来至洛邑,皆下恶。
是为下土之物,皆有虚名。
--《太平御览》引《魏文帝诏》
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蜀记》
吴国无锦,需从蜀汉进口;
但吴国有土特产葛布,其中粗布葛衣叫“綌”,细布葛衣称“絺”。
交州军阀士燮曾向孙权进贡,贡礼中“杂香细葛,辄以千数”(见《士燮传》),可为一证。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