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像高瓴这样,核心零部件。
比如电池,芯片等,都是自产自销,而其他的低价值的零部件,也是尽量选更便宜的国产货。
这使得虽然高瓴的产品没有BBA高,但是现在单车成本,反而是要比BBA要低上一大截!
而这自然引发詹姆·玛德佳的担心。
现在高瓴唐卖得可不差,万一他们的其他产品追上来了,形成了产品生态矩阵化,那又怎么办?
“这样下去可不行,詹姆!
”
“高瓴这事儿,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
“如果他们的越野车真的做成了,那么是啥概念?”
“从AO到顶级大型越野的大型汽车巨兽!
”
“关键他们的玩法很不一样。
”
“拥有一家实力同样非常强劲的科技公司,这意味着他们在所谓的智能化方向上,比起我们来轻车路熟得很多,所谓的智能化方向的定向研发,总部就是想做也是力有未殆。
”
“在德意志,连一家像样一点的互联网公司都没有,更不要说搞所谓的人工智能了。
”
“这走下去,我们可玩不下去。
”
艾玛似乎有些张其他公司的威风,但是犹豫片刻之后,还是说了出来。
德意志的企业,基本上是见长于机械化的产品,对于创新性的产品不太感冒。
大部分德意志公司的管理层和岛国的公司很像,如金字塔状一般,每个员工汇报给他的上级,一层层往上汇报,中间会有无尽的委派、策划和指责。
在此种文化下,创新无法生存,创新至少需要一些创造性的自发性和自主性的土壤。
德意志企业的管理层压制自主性,转而寻求“共识”。
为达到共识,德国人会将意见切分成一个个细小的块直到所有人都同意–这对于创新者的大胆且独立的决断往往是诅咒。
在这种情况下,奔持还是一家具有各种派别的大型托拉斯级别的公司。
你要他跟上像高瓴这样的,高怀钧一言堂公司的决策,进入了极为陌生的人工智能领域,那真的是强人所难!
就算是在没有被高怀钧扰乱时空的前世,奔持也就仅仅是跟进了新能源车型的开发,对于人工智能这个板块的研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想也是,它根本就没有这個基因,既得利益者(即固定的零部件厂商以及相关的公司领导人)也不想奔持往这个方向发展。
等到高瓴越走越远,你怎么跟?
根本就跟不了!
所以艾玛才想着趁着高瓴还没准备好的这个时刻,直接强上强度。
给高瓴来上那么一记狠的!
“你觉得怎么玩儿?”奔持华国的总裁詹姆·玛德佳似乎也是被他说动了。
但是要说讲故事,奔持是汽车发明者,年头是BBA最久;要说论产品矩阵,奔持重卡,乌尼莫克特种车,特殊用途车辆(看看你们本市本省最大最好的医院救护车是不是奔持的标,那车特别好开),商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