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琉球可能是琉球群岛,也可能是台湾岛及澎湖群岛,大业三年,隋炀帝曾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琉球。因言语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还。次年,炀帝又派朱宽到琉球去招降,琉球不从。于是派遣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琉球国。
隋军大海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琉球国,陈稜率大军顺利登岸。陈稜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琉球语,于是陈稜派其招抚。琉球不从,拒抗隋军。陈稜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琉球人。琉球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稜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琉球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稜击败并斩了欢斯老模。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琉球国都。琉球国王欢斯渴刺兜被迫亲自将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琉球国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军斩杀了琉球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琉球的宫室。“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陈棱把琉球俘虏带回隋朝。杨广大喜,把琉球俘虏赏赐给百官,加赏陈棱为右光禄大夫,张镇周为金紫光禄大夫。
伊吾
大业四年(608年)冬,杨广授右翊卫将军薛世雄为王门道行军大将,命他在西域伊吾国内修建一座伊吾城,并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经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将,凡所行军破敌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明帝喜爱。隋炀帝曾夸奖他:“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
薛世雄与突厥的启民可汗约定联合集兵进攻伊吾国。薛世雄率军出玉门后,启民可汗因顾失约没有到。薛世雄将军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定孤军穿越茫茫沙漠直捣伊吾国,此时正直冬季西北地区正处在天气恶劣风沙猖狂之时。薛世雄进兵神速,势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没想到隋军能来,所以都没做防备。当听说薛世雄率军已越过沙漠,兵临城下之时。伊吾人惊恐万分,不得不请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后,就在汉代旧伊吾城东筑了一座新城号“新伊吾”,裴世矩告谕西域诸国:“天子为蕃人交易悬远,所以(筑)城伊吾耳。”薛世雄命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领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垦戍边。然后率军班师回朝。杨广大悦,薛世雄因功进位为正议大夫,并赐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国设立了伊吾郡和柔远镇,薛世雄兴建的“新伊吾城”成为隋朝控制东西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吐谷浑
参见:隋与吐谷浑之战
吐谷浑比突厥人文明一些,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此路是当时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吐谷浑人还占据着西秦故地。
负责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图记》中说:“伊吾、高昌,鄯善,亚西域之门户也。总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杨广要畅通丝绸之路深知占据吐谷浑之地的重要性。大业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明帝亲自与他们积极策划打击共同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大业四年(608年),杨广再次运用“以胡制胡”之战略,派裴世矩游说铁勒诸部,使他们攻击吐谷浑,吐谷浑被突袭而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向东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请降求救。明帝派遣安德王雄领兵出浇河,许国公大隋名将总领军事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应降”。宇文述率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临羌城,吐谷浑可汗伏允面对隋朝大军心惊胆战不敢投降,率领残部向西逃窜,宇文述统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引兵追击,接连攻下曼头、赤水两座城,斩三千余级,俘获吐谷浑王公以下二百人,虏男女四千口而回师。
大业五年(609年),明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命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率军出伊吾道,与吐谷浑军相遇,吐谷浑人被痛击狼狈逃跑。隋军追至青海,虏获千余人,乘胜攻下吐谷浑国都伏俟城。明帝命令刘权继续率军进攻占吐谷浑,曼头、赤水两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大破吐谷浑,击溃吐谷浑军主力。伏允率众保覆袁川。明帝分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吐谷浑可汗伏允仅仅率数十骑潜藏于泥岭之中而逃走,吐谷浑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来归降,其中六万余人被斩杀。
杨广的此次亲征,彻底的征服、占领了吐谷浑。彻底的打开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震服了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对中国朝贡不断。隋书赞曰:“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外交
万国来朝
隋朝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杨广即位后,奉行的对外政策是:“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在他恩威并施的着力经营下,四夷归顺,八方来朝。大业年间,隋炀帝为了宣扬国威,对外开放,隋与西域、中亚地区、南洋诸国以及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联系密切,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大业二年(606年)突厥启民可汗染干来东京洛阳朝贺后,“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在西域的44个酋长国中,“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北面的突厥、契丹,东面的高丽、百济、新罗、倭国,南面的林邑(今越南)真腊(今柬埔寨)等政权,也先后遣使来洛阳朝觐通好。一时东京洛阳使节纷至,胡商云集,店肆林立,成为世界中心,“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杨广对此也颇为自得。但在阔气排场之下,则是对民脂民膏的大肆挥霍和人民负担的急剧加重。
交往范围
西域、中亚
隋与西域、中亚地区的交通颇为发达,比西汉的“丝绸之路”有了进一步发展。以敦煌为总出发点,通往西域中亚的道路有三条:一条是北道,即天山北路。从伊吾(今新疆哈密)经突厥可汗庭(今巴尔喀什湖南),渡北流河水(今中亚锡尔河)到拂菻国(今叙利亚)。一条是中道、即天山南路北道。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经焉耆、龟兹(今库车)、疏勒,过葱岭(帕米尔),由中亚到波斯(今伊朗)。一条是南道,即天山南路的南道。从鄯善经于阗(今和田)过葱岭到北婆罗门(今印度北部)。隋炀帝时,曾深李是出使波斯。后来又深韦节、杜行满出使中亚各国。当时,西城商人多至张掖交易。隋炀帝令裴矩前往武威和张掖设立驿馆。按待西城商人和使者。大业中,中亚、西亚地区30余国相率遣使翻贡。可见隋朝的强盛和影响之深远。隋朝特设西域校尉,专门接待他们。
东南亚
隋朝时,与南洋诸国的关系也有发展。当时,隋朝以南海(今广州)为主要进出口岸,与南洋各国发展海上贸易。东南亚各国的商人云集南海。隋与林邑(今越南)来往较多,仁寿年间双方发生过战争,但大部分时间友好相处,林邑使者来隋朝贡不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常骏、王君政出使赤土(今泰国),受到赤土国十分隆重的接待。这是中国与赤土联系的最早记载。此后,赤土、真腊(今柬埔寨)、婆利(婆罗洲)等十余国先后遣使来隋,受到隋朝热情接待。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且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征伐林邑,在此之前刘方已平定交趾。
大业元年(605年)一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惊惧了从而溃逃。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刘方忙命令士兵们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骁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战无不胜。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被击破之。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八天,终于抵达林邑人的国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庙主牌位十八枚。“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刘方命令刻石记录了这次征伐的功绩后班师还朝。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死去十之四、五。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途中。杨广得知消息后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诏曰:“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鲵尽殪,巢穴咸倾,役不再劳,肃清海外。致身王事,诚绩可嘉,可赠上柱国、卢国公。”
东亚
隋朝初期,朝鲜半岛三国高丽、百济和新罗都是其藩属国,它们通使朝贡,接受册封。日本也有非经常性的通贡往来,不过它在与隋皇朝的交往中,往往不愿被视为藩属国家,而是想竭力维持一种对等的地位。
一、朝鲜
隋时,朝鲜半岛有高丽、新罗、百济三国分立。开皇初年,高丽王高汤每年遣使人隋,关系友好,隋文帝加封高汤为大将军、高丽王。隋平陈以后,双方关系疏远。开皇末年和大业年间隋与高丽曾发生战争。但隋朝与新罗、百济基本维持和平友好关系。开皇初,百济王余昌遣使来隋贡方物,隋文帝加封余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大业年间也常遣使来隋。开皇中,新罗王金真平遣使来隋贡方物,隋文帝加封金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大业年间每年遣使朝贡。
二、倭国
隋朝与倭国(今日本)的关系也有发展。开皇二十年(600年)倭国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来隋。大业三年(607年)多利思比现又遣使者小野妹子来隋朝贡,并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次年,场帝派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国,受到隆重款待。以后倭国又派展者随裴世清返阴贡方物。这样的友好往来,增进了两国的友谊。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欧洲
隋朝还和欧洲许多国家进行商业交往,在打通丝绸之路后,大大刺激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原的商品还远销欧洲,罗马、波斯等许多西亚、欧洲国家的商人居住在大兴城,很多欧洲国家的使节前往大兴城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