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关辽登津水师总兵易象离、前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郑芝龙携子郑森在殿外求见。”郭天阳的声音从殿门外传来,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快让他们进来!”林小风放下报纸,显得有些激动。一方面,大明水师终于聚齐了;另一方面,他即将见到这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是,皇爷!”郭天阳在殿外一番嘱托后,三人步入大殿。
“臣关辽登津水师总兵易象离。”
“臣前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郑芝龙。”
“学生郑森。”
“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三人同时跪倒施礼,口中山呼万岁。
“平身。”林小风的声音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谢万岁。”三人起身,立于大殿之中。
林小风缓缓打量眼前三人。最左边的是关辽登津水师总兵易象离,他身着武将官袍,体型魁梧,黝黑的脸庞上五官棱角分明,透着一股不屈的英气。郑芝龙立于中间,身着一品武将官袍,面目圆润,五绺长髯在胸前飘洒,一副老学究的模样,眼中却闪烁着睿智的光芒。立于郑芝龙右手边的是一位青年,约二十岁,头戴冠帽,面容清秀,唇上两撇短须,给人以文武兼修的温雅气度,这便是未来的郑成功。
“易总兵护送太子有功,朕该赏你何物呢?”林小风问易象离。他先在铁门关与蒋太微计杀刘泽清,后又护送太子前往南京。无论过程还是结果,易象离都做得完美无瑕,理应论功行赏!
“臣惶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易象离毕恭毕敬地回答,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林小风的敬畏和忠诚。
“关辽登津水师的军饷可曾发放?”林小风继续问道。
“发了,蒋太微都督在铁门关时已将拖欠的军饷全部发放完毕。”易象离回答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和欣慰。
“好!擢升易象离为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所部官兵赏银十万两。”林小风手指轻轻一挥,便行了封赏。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睿智和果决,仿佛能洞察每一个人的心思。他知道,大明的未来,需要这些忠诚而勇敢的将士们共同守护。
明朝中后期,五军都督府虽然名义上还矗立在紫禁城的角落,但其辉煌与实权早已如夕阳余晖,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它作为往昔荣耀的象征,依旧在朝臣与百姓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易象离跪伏于地,他的身影在正午的阳光下拉长,显得格外谦卑而坚定。“臣所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受之有愧,请陛下收回圣命。”他的声音虽轻,却字字铿锵,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绝。
林小风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帝王的威严,又不失温和。“这是朕的旨意,也是朕对大明武将的态度和肯定。”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生暖意,又似秋霜降临,不容抗拒。
“臣……领旨谢恩!”易象离双臂支地,郑重地磕了三个响头,额头触地的瞬间,仿佛能听到他心中激荡的忠诚与决心。
论功行赏之后,林小风的目光穿越了群臣,最终落在了郑芝龙身上,那是一种深邃而复杂的眼神,既有期待也有审视。
“郑同知,这次用海船运粮的情况怎么样?”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关切,几分急切。
郑芝龙身形微震,连忙上前几步,躬身回道:“回陛下,这次我们用海船运送了三十万石粮食。但由于风高浪急,部分船舱进水,所以有所损失,大约占总数的一成。”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无奈,额头上的汗水在阳光下闪烁,显得格外醒目。一成损失虽不大,但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每一粒粮食都重如泰山。
“海船已经停靠在天津,三日内就可以换乘漕运船舶送抵京师。”郑芝龙继续汇报,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他不知道林小风召他父子进京的真正意图,这份未知让他心中充满了忐忑。
林小风点了点头,目光转向郑芝龙身侧,那里站着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站在你右侧的是郑森吗?”
“是的,犬子郑森正在南京国子监就学,所以敢在陛下面前自称学生!”郑芝龙急忙解释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与谦卑。
林小风的目光在郑森身上停留了几秒,然后问道:“郑森,你在南京师从何人?”
郑森深施一礼,声音清晰而坚定:“师从钱谦益。”
钱谦益……这个名字在朝堂上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所有人的记忆。东林党的领袖,曾经的礼部侍郎,如今的贰臣,他的生平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书,让人感慨万千。林小风心中暗自思量,不能让郑森继续师从钱谦益,否则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将会被引入歧途。
“郑森,你认为生于乱世,何为英雄?”林小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考校,几分期待。
郑森思忖片刻,然后回答道:“学生以为,大丈夫立于世,应当胸有为人处世之道,腹有治国安邦之策。上可报效国家,下可封妻荫子,这样的人方为英雄。”他的声音坚定而自信,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气概。
林小风多看了郑森两眼,心中暗自赞许。然后他话锋一转:“你认为,就学于南京国子监能成为英雄吗?”
郑森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几分迷茫与困惑。就学国子监之后,下一步就是入朝为官,而且会成为文官。然而在这个乱世之中,文官往往难以力挽狂澜,上一次力挽狂澜的文士是于谦,但他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林小风继续说道:“乱世之下,焉有完卵!多事之秋,却仍有令患风!”他的声音如同惊雷,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