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角度看《天下无贼》,也许我们能看到的傻根更像是对金庸笔下郭靖的翻版。傻根说他们家乡,在山里见到牛粪,用小石子绕着画个圈,隔个三五天没人会去动它,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已是别人的了。就像剧中人物说的那样,我们走了那么远的路,就遇到傻根一个对别人没有设防没有戒心的人。
在浩荡的列车上,老谋深算的黎叔,保护傻根的王薄、王丽,想篡位的老二,争风吃醋的小叶,其实每个人都在勾心斗角,暗中窥探,于是,长夜漫漫,所有的聪明人都无法安然入睡,却只有心无旁鹫的傻根睡得香甜。
傻人的福气主要体现在:
(1)傻人对许多事是不过心的。傻人缺乏精明人的一些算计和设想。算计和设想虽是好事情,可好事情的另一面常常就是陷阱,就造成人的过失。而傻人缺乏那样的算计,也就避免了那样的过失,无所谓陷阱可言。
(2)傻人往往也不会过分注意身边的潜在危险和可能要失去的东西。所以他往往对事物并不主动地出击,这样反而不会使危险扩大,做到了顺其自然。傻人的天性里含有一种自然的忍让、宽容和视而不见,他做到了一种精明人很难做到的事情,“有得有失”对于傻人是都不计较的。
(3)傻人由于自身的特点,目光往往是不够尖锐的,这样他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挑剔。一个不去挑剔生活和别人的人,是幸福的。
(4)傻人可以让许多事情都过去的态度,正是精明人以为的天下最高明的境界,当然也就最难忍受。而傻人却不管这一套。不说什么已经做到了。因此,在生活里,只有傻人活得最痛快、最轻松,似乎也就最完备。精明人是看不起傻人的,他们防止自己做傻事,每一步都希望迈得很精确。可其结果却总是让他们不满意。甚至不但干了错事傻事,还招来许多危险,落入怪圈或陷阱。世上如果真有什么巨大损失的话,那一定是发生在精明人身上的。
精明人终于发现,傻人的心态,往往倒是最正常、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倒是自己常常不对。于是世上出现了“傻人有傻福”这样的俗语。于是许多傻人哲学经常见于世面。而傻人哲学确实又战胜了精明人的度日方式,成了一种至高无尚的好东西。
傻人是有福气的,傻一点以更好度日的想法是十分可靠的。尤其是在这个日渐复杂的社会里,装傻,做傻人,说傻话,已经成为许多精明人的处事方式。
表面带一份憨,一份痴,而实际真正聪明的人古代也有很多。
在政治风云中,有时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扮有一份憨,带着一份痴,还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佯狂诈疯,以倾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
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厥,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痰诞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嚎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命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倒卧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
过了一些天,庞涓终于买下了孙膑推销的“傻气”而自变愚蠢,相信孙膑真的疯了。这才使孙膑不久得以逃出魏国。
“扮有一份憨,带着一份痴”,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御人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孙膑“卖傻装憨”,骗过庞涓,保全了自己。
巧中有拙,拙中有巧,用大智若愚的一种心态存活于当今的社会,也就是做要人带一份憨,一份痴。不害人也不被人害。保住了自己,也成全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老子姓李,老子一生下来,他父母可能发现这个孩子怎么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耳朵特别大。古人喜欢从一个孩子的特征来取名,于是这个孩子就叫做"李耳"。老子又叫老聃,聃是什么意思?聃就是耳朵大的意思。有趣的是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果真成了圣人,所以,后来的画家、雕塑家都把老子的大耳朵突出出来了。
3.爱冲动常碰壁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强悍就会死,勇于柔弱则可活。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在常人看来,这更像是对常识的颠覆。我们经常讲,人应该有三种重大的德行,一个是智,一个叫仁,一个叫勇。勇敢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被称为是美德,但是在老子看来,在微笑的老人家的眼里看起来的话,说那是一个傻冒才会具有的德行。当我们都认为勇敢是一种美德的时候,从老子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却是冷笑和嘲讽的目光。因为勇敢的人才会容易死。我们说元帅、将军都是懦夫,他们侥幸活下来了,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参加敢死队,勇敢的人真的很容易死去。对于勇敢,老子有一句话叫“勇于不敢”,敢需要勇气,不敢需要更大的勇气。
苏轼《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前者为匹夫之勇,血气之勇,力勇也。后者为道义之勇,心中怀有远大目标,故能忍拾履之辱或胯下之辱。道义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没有什么能击垮他们,仁者无敌于天下,自有浩然正气于胸中,故能视死如归,敢于为道义而献身。
老子认为,“匹夫之勇”,“血气之勇”,都不是真正的勇;能够“不敢”,也就是能忍得住一口气,才是真正的勇。
中国哲学界有个名人,叫冯友兰,活到90多岁。他为什么能长寿?因为他们能保护自己。一个“滑头”的哲学家怎么来保护自己?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北大哲学系内定冯友兰是右派。冯先生老奸巨滑,他当时知道什么意思,当时领导找冯先生,说冯先生你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吗?冯先生说没意见,问了三次都说没意见。你说真的没有意见吗?如果真没意见他就是傻瓜了,冯先生经过了多少人世间的沧桑。但是他知道如果他提意见的话,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这时候他并不想当所谓的钢铁战士,不想当挡车的螳螂。因为你只会成为人们的笑料,这时候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大的智慧,所以他就选择不说话。
有人问:嘴巴是做什么用?答:不知道。高!这是最高明的答案。我们说嘴功能第一吃饭,第二说话,第三是kiss,但是嘴巴最重要的功能是关和开,尤其是关,关就是闭嘴。我们很多人经常憋不住,遇到一个事情非要显摆,非要说我知道这个东西,我知道这个东西,你自以为知道,结果你变成最笨的人。你这个人就很可能成为第一个牺牲品。所以有时候沉默比说话要显得更有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
但我们当中有几人能做到象冯先生这样呢?
大多数人,受到伤害时,因生气而冲动是正常的反应,而当下的念头便是想给攻击你的人当头棒喝。
譬如自己向来尊敬的人,如果作出令你伤心的事情,你很可能立即给对方以回击;受了陌生人的气,恨不得用原子弹炸他。其中办公室是最容易滋生怒火的场所,当你看到能力平平的同事晋升,而自己却备受冷落时,便会怒火中烧;天天为公司卖命,偶尔早点下班,主管就语带讥讽地说:“今天才上半天班就自动下班了呀!”便一怒之下跑到老板面前拍桌子,把辞呈往他面前重重一摔,然后自以为很帅地说:“我不干了!”
感情的事也一样。一时的鬼迷心窍,常会让人作出事后追悔不已的举动,譬如因为爱得过火,不经敲门就闯进他(她)的办公室;当他(她)不在身边时,偷偷翻他的商务通,查看他(她)每天的行程和约会。
跟上司拍桌子,向配偶丢花瓶,对好友咆哮,等等。这些情绪失控的行为,可能使平时理智的你付出惨痛的代价。
冲动的情绪其实是最无力的情绪,也是最具破坏性的情绪。许多人都会在情绪冲动时做出使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来,因此,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
(1)离开使你冲动的现场,直到自己可以冷却下来为止。在办公室情不自禁时,立刻强迫自己和被挑起战火的对方保持距离。可以委婉地说“现在的感觉真是奇妙,我想我还是静一静,我离开一下待会儿再回来”,或者说“恕我失陪一下,等我专心一点时再跟你谈”。
同样的,当两人意见不合时,也可以这么做。当你的配偶心情不佳口出恶言时,你可以说“我现在不能跟你谈,明天再说吧”或“我得仔细想一想再回答你”。其实世上的事情并没有急迫到连一二个钟头都不能等,离开那个环境出去散个步,做些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冷静下来思考,而非只是莽撞行事,在行动前一定要考虑一下。
(2)对自己说些有建设性的话。在心里默数到十,这招相当有效。若从心理层面分析,实际上一个人愤怒的情绪最多维持10分钟左右,除非是有人再次把你激怒,否则10分钟后,你可能已经平静下来了,所以不妨听听舒缓心情的音乐,或在纸上不停地写“别打电话给他”。总之,找些可以让你转移注意力的事来做,这对调整不良心理很有助益。
(3)先问自己要怎么做,并预测结果会如何。做个结果一览表,详列出冲动行事可能招致的后果,例如“我可能会伤了友谊”或“可能会被辞退”等,预想这些结果,就不会冲动妄为。此时也是检视某些情绪性问题的最佳时刻:如果我不赌气辞职、不乱发脾气、不跟他的母亲去正面冲突,等等,又会如何呢?你会发现答案竟是“没什么”。
(4)用安全的方式渲泄愤怒。把愤怒与冲动诉诸文字,写封信给自己,把所有易激怒或挑动你的感觉写下来,不必在意修辞或文句优美与否,只是清晰地把造成不良心理的事件和环境描述出来,在纸上渲泄。
(5)训练自己将眼光放远。面对火冒三丈的情绪,试拟一些较开朗的回应,恶行恶语的言行只会吓跑别人。换句话说,如果你多半扮演攻击者而非牺牲者的角色,训练自己先将愤怒隐忍起来,学着如何给对方建设性的批评。
也许退让一步不会让你高兴,但做出冲动行为的本身也同样不会让你感到快乐。但不可忽略的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行为举止,确实可挽救不少危机。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跟西方哲学史上的巴门尼德的地位差不多,巴门尼德运用理性的抽象创建了以“存在”为本体的形而上学,老子也以其深刻的理论思维能力从八卦、五行、二气中抽绎出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创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使哲学真正从原始宗教的迷雾中解放出来,又摆脱了以具体物质形态为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