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桥旁边是云梯梯队,后面同样跟着数百八旗兵,拿着各种武器防具。
壕桥和云梯移动的同时,第三梯队也出动了。
他们既不紧凑,也不太分散的跟在云梯后面,并提前将目标对准了宣府镇的城墙。
在阎应元的注视下,被旌旗遮挡的第四梯队终于动了。
阎应元手拿千里眼,目不转睛的看着那里。
旌旗一晃,最先出场的是马车和牛车,上面盖着红布,沉甸甸的不知放了什么东西。
由于车上的东西重量不一,有的车驾仅需一头牛就可以拉动。而有的车由于重量太重,需要五六头牛一起拉才能拉得动。
在八旗兵的指挥下,这些车辆一分为二,一部分驶向城东,一部分驶向城南,远远的跟在云梯后面。
五军营李副将刚刚睡醒,他端着一碗粥走到阎应元身边:“阎巡抚,你守城南还是城东?”
崇祯担心阎应元一人守不住城池,把五军营的李副将派了过来听命。
阎应元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只想远处:“李副将先看看情况。”
李副将拿着千里眼望远处看了一会,问道:“阎巡抚,你觉得那些车上装的是什么?”
“火炮!”阎应元不假思索,“看见那些需要用五六头牛拉的车没有,肯定是红夷大炮。”
“可是。。。”李副将一脸的懵,“既然是火炮,建奴为何用布遮挡?不是多此一举吗?”
李副将说的是心里话,建奴的装备来源于明军,而明军的装备种类都在他脑袋里装着。
能攻城杀敌的器械,除了火炮就是投石机。
投石机笨重高大,远途运输不便,再加上就地取材会遇到材料不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投石机射程太短,在火炮面前就是活靶子。
所以到了崇祯年间,除了少部分城池配有投石机防守外,大部分城池都是靠火炮防守。
阎应元指着正在移动的马车,牛车问道:“李副将,按照每辆车一门火炮计算,你数一数有多少门火炮?”
李副将拿起千里眼快速数了一遍:“至少一百多门。”
“那些用四头牛拉的车上是红夷大炮,你数一数有多少门?”阎应元一边说,一边看向城头守军的武器配置。
李副将用最快的速度数完后,一脸的震惊:“至少有。。。三十门。”
与李副将的震惊不同,阎应元则是一脸的平静:“我朝十四年松山之战,那场大战对我军和建奴来讲都是关键之战,建奴一次性投入了三十门红夷大炮。”
李副将心中一动,急忙说道:“也就是说,截止到我朝十四年,建奴能动用的红夷大炮只有三四十门?”
“嗯,我是这么认为的。”阎应元点点头,接着他又说道:“建奴虽然也在制造红夷大炮,但数量不会太多。而且,如果我是多尔衮,绝也不会带这么多红夷大炮入关,又笨又重,完全没有什么机动性可言。”
“最关键的是。。。”阎应元指着远处的牛车:“两队牛车虽然走的都很慢,往东走的牛车相对轻松许多,而往南走的牛车看样子很吃力。”
“我知道了!”李副将拿着千里眼目露凶光:“建奴此番主攻南城!”
阎应元点点头说道:“那就麻烦李副将守东城墙,我守南城墙。”
不等李副将同意,阎应元继续吩咐道:“丁义,带上你的鲁密铳兵跟我来!张峰,立刻将城东一半火炮运往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