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李贺这个名字有印象“先前讲杜甫时似乎提到这李贺是唐室宗亲,他的诗怎的这般凄艳诡谲
长孙皇后看了也是觉得心惊“莫非是如那杜甫的登高诗一般”
从望岳到登高,记述了家国的离乱。李世民的心不觉沉了沉。
李贺是没落的唐宗室后裔,少有才学,虽然体质羸弱,但胸有凌云,以壮士自许,曾经写下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
太极宫。
李世民目露赞许“是个好男儿”三国。
曹植同样目光灼灼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贺果真是个凌云之士
曹操看着神采奕奕的四子,不自觉露出欣慰的笑意,这种诗句才是他的儿子该写出来的再次在心里将燕歌行与白马篇对比了一下,曹操觉得还是子建更顺眼。
那么问题来了,自己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觉得子建不顺眼了呢想起先前被透露的继
承人的问题,曹操不禁又露出了老父亲般的忧伤。
但是他的仕途实在惨淡。即使得到了名重一时的韩愈的称赞,李贺的仕进之路同样走得艰难。
第一次科考,恰逢父丧,他必须回去守孝三年;
等到守孝期满,他去参加河南府试,一举获隽,只待年底,就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这是他离理想最近的一次。然而,堵住他的,是一个荒唐又无解的理由。
不会又遇到了个李林甫吧刘彻小声猜测着。
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有人就说啦,“晋”和“进”是同音字,肃”和士音又相近,李贺这是犯父讳了啊怎么能去考进士呢他这是不孝然后,李贺就真不能去考了。即使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他辩解,最终也无济于事。
未央宫。
刘彻瞪大眼睛不是这算什么理由
读书不讳、临文不讳、不讳嫌名,只是因为读音相同或相近就避讳,哪有这种讳法啊咸阳。
嬴政同样觉得无言以对,这个理由,也太荒谬了。杜甫限于李林甫,李贺限于嫌名,这唐朝的科举,看似是一条康庄大道,内里却藏着不少暗礁。嬴政轻叩书案,选吏之法,还需再行斟酌,尽量完善才是。
太极宫。
李世民万万没想到竟然是因为这个原因“实在荒唐”
避字倒还能理解,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自古亦然,哪有连音近都不行的不孝,真是好大一顶帽子i
他敏锐地与秦始皇想到了同一个问题一个杜甫,一个李贺,这还是明面上的,暗里不曾知晓的蹭蹬之士又有多少呢科举取士,是否有可以精进之处
中唐。
韩愈握着拳头的手沉沉地落到面前的石桌之上。李贺少年英才,当年,他持诗前来拜谒,呈上一首雁门太守行,格律精当,风骨卓绝,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之句更是有凛然气势。
他断定这人必是贤才,可才士到底遭妒。
韩愈至今还能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听到京中流言时,心中是何等的愤怒。他援笔成书为李贺申辩,却终
是难敌悠悠之口,而李贺所能做的,只有寄书言谢,而后满怀悲愤地离去。
“可叹长吉,我韩愈有愧啊”
无法为李贺伸张,始终是他心头的憾恨。
书斋里,李贺再次听到楚棠不无义愤的将他的遭遇讲来,不由苦笑一声。他低低咳嗽着,仿佛要将心肺一起咳出来,既悲叹自身的怀才不遇,又恨极那些以嫌名污他之人。
书斋的门不推开,李母端着一碗热粥进来,见他咳嗽的样子慌忙上前搀扶长吉,娘知道你心里苦,但你也要保重身子。你父好歹有个官身,待娘去寻个宗人荐举,让你承父荫,也算是一条出路。
李贺拉住母亲的手止住咳嗽,露出一个虚弱地笑,眼含安慰“娘,我没事。”
李贺的父亲当年做过县令,所以他后来得以荫举为官,做了个九品奉礼郎。这只是一个微末小官,李贺本就因为体弱,早熟又敏感,这下更eo了,直接早衰。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二十岁,在古代才是弱冠之年,在现代也就是个大学生,可是他的心已经枯死了。当官没多久,他就托疾辞官,后来亡于家中,年仅27岁。
书斋。
李母手中的粥“哐当”一声掉到地上,热粥四溅。儿啊,你这是要娘的命啊她抱着面前的儿子,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