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如此浓重的悲哀,诗人最后也不得不哀叹,艰难苦恨繁霜聋,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颓然叹息,艰难苦恨,一字一行血泪。
可杜甫为什么会这样艰难呢
艰难的又仅仅只是杜甫吗熟悉历史又有阅读经验的大家肯定能反应过来,这里的艰难不仅指生活艰难,还指国事艰难。
李世民的心狠狠一跳,来了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国家的动乱却并没有结束,藩镇趁机做大,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就很像民国时期的军阀。他们互相争夺地盘,甚至危及朝廷,百姓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杜甫及其家室,也是百姓中的一员。
众位帝王心头一凛,虽然没听过藩镇,但联系后面的地方割据势力,却是不难理解。
赢政冷哼一声,这大唐被水镜盛赞过许多次,后来竟会如此不堪,他们的皇帝是做什么吃的
刘彻摸着下巴“听水镜里的意思安史之乱是唐军赢了,难道这藩镇借着平定叛乱的机会拥兵自重
太极宫里,李世民黑着脸,心中怒气翻腾“一个安史之乱还没有搞清楚,又来了个藩镇割据,我李家到底是出了多少个败家子
地方割据、危机朝廷,哪一个听着不是触目惊心他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地方割据,还有那军阀,听起来竟有些像隋末乱世,大唐,莫不是步了前隋的后尘
北宋。
赵匡胤想到唐末的百年乱象,也是沉沉地叹了口气,军镇武人,处理不好便是威胁国本啊所以他费尽心思削弱武人权力,就怕又出现当年的割据局面,没想到防得了武人,防不了异族吗
想到水镜之前提到大宋的寥寥几语,赵匡胤忧心忡忡。
在讲这首诗之前,我们回忆过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望岳,诗里的杜甫豪情满胸襟,几十年后,同样的登高之作,却是满目悲凉,为何会如此
望岳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年间,中间隔着史书里绕不开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一齐衰落的,还有诗歌里的盛唐气象。
“由盛转衰”
李世民手心微紧,安史之乱对大唐的影响如此大吗也难怪,前面说安史之乱后藩镇做大,地方割据危及朝廷,如此又怎么不是衰败之兆
他又急又气,恨不得到那玄宗朝,一剑劈了李隆基。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杜甫的人生经历。一战失败后
的杜甫很是过了一段漫游的日子,直到天宝六年,唐玄宗开设恩科,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知道自己二战的机会来了,就去应考,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这个人是个官奴,最怕有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次科考也同样。他自己名声不好,也很怕新选拔上来的人才跟自己作对,所以暗中操作,堂堂帝国的考试竟然一个考中的都没有
这么荒唐的事他是怎么跟唐玄宗解释的呢因为陛下把国家治理得太好了,天下英才都被陛下收在麾下,现在民间已经没有什么人才了,所谓“野无遗贤”就是这样。唐玄宗一听非常高兴,就没有追究这件事了。对此我们只能表示,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太极宫。
李世民一拍桌子“荒谬他李隆基是傻子不成”野无遗贤,亏他还能信。刘彻也觉得难以置信“这唐玄宗到底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咸阳。
赢政眼中的嫌弃几乎不加掩饰“权奸误国,皇帝昏聩,唐朝焉能不乱”兴庆宫。
李隆基恼羞成怒,虽然楚棠在说李林甫,但是结尾那句对他的嘲讽简直已经实质化。
他气急“李林甫竟敢如此哄骗于朕,让朕被天下人耻笑,不严惩他不足以正视听”
高力士连忙劝道“圣上莫气坏了身子,李相之前就被您软禁在府中,现在还是天宝初年,他没法再哄骗您。
不错,朕已经将李林甫软禁了,都是他蒙骗朕,都是李林甫的错
他高声说着,仿佛这样就能掩饰什么。
插入书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