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8”。
从打印时间就能够看出来,秘书抵达办公室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印了这份资料,而后前往茶水间泡咖啡。
凶手匆匆忙忙之间,清除了浏览记录、清除了邮件记录,却忘记查看打印机。
百密一疏。
柯克粗粗浏览一番,尾音不由轻轻上扬,带着些许意外。
“这是一份……歌词?”
奥利维亚也已经站立起来,来到柯克身边,快速扫描了一番——
这确实是歌词。
“导入”、“主歌”、“桥段”、“副歌”、“间奏”,等等,一系列标注将歌词的段落与段落陈列得非常清晰。
那模样就好像避免阅读者看不懂而做出的初级标注,即使对音乐没有任何了解,也绝对不会错过,这些关键词就已经将歌词的段落和位置全部标识,简直就是入门级别的体贴。ωWW。
但问题在于——
“为什么?”
奥利维亚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
斯特恩校长在晚上九点左右召唤秘书,返回学校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泡咖啡,看来是做好长时间工作的准备。
结果……就只是为了处理一份歌词?
又或者说,歌词和案件没有任何关系,纯粹就是秘书的个人爱好,打印自己喜欢歌手的歌词而已。
他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第一时间,奥利维亚就开始快速打量眼前的空间,试图寻找更多蛛丝马迹。
而柯克则在继续研究歌词——
他不相信巧合。至少在犯罪现场不相信。
俗话说,艺术源自生活,并且高于生活。
事实上,当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不管是电影、绘画,还是诗歌、写作,或多或少都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经历、学识、阶级、家庭等等等等。
歌词,也不例外,像泰勒-斯威夫特(Taylor-Swift)那样,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基础完成歌词创作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
眼前这份歌词,也同样隐藏着秘密。
“……作者应该是六十年代或者七十年代出生。”
“而且,大概率事件可能是出生在旧金山湾区。”
柯克的话语吸引了奥利维亚的注意,不仅是奥利维亚,周围的巡警、犯罪现场司等等也全部关注过来。
“这句歌词,‘给幼稚园儿童派发薄饼’,那是六十七十年代‘黑豹’的早餐计划。”
1966年,加利福尼亚奥克兰,一切都在那里起源,并且越演越烈。
柯克认为,这位歌词创作者大概率是1970年左右在湾区的黑人。
“而且……”
“他应该就在耶什华大学工作。”
奥利维亚流露出一抹玩味的眼神,代替现场所有人提出询问,“你从一首歌词里看出创作者的工作职场?”
怎么听怎么像是天方夜谭。
柯克嘴角轻轻一抿,他没有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