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到了1938年的盛夏,从春天开始,共和军在苏俄红军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5月中旬,赤俄军攻占布哈拉城,国王哈利耶德与内阁撤到了帕米尔省会塔什干,在那里组建起一个流亡政府。俄国人在占领中亚这些国家后,很快在阿什哈巴德和布哈拉扶持起两个傀儡政府。
六月底,从国内调来的第30和32集团军赶到了江布尔,由于占据优势的共和军陆军航空队很俄国人的后勤补给造成极大的压力,中亚的战局渐渐稳定下来。早已被连续作战搞得疲惫不堪的第六十集团军终于能够后撤到塔什干进行短暂的休整和补充。
天已经黑了下来,位于奇尔奇克河畔的西北战区临时司令部三层大楼内灯火通明,在这个时代,飞机还很难执行夜间轰炸任务,即使是如此重要的军事要地,依然不会执行所谓的战时灯火管制。
大门的外面也亮着路灯,大门口的的两侧有四名衣着笔挺的哨兵,四周的街道上不时有巡逻队走过,整个司令部戒备森严,普通百姓根本无法靠近四周的街道。
中亚的战事已经进行了三个月,司令部里的军官们早已经习惯了战时的气氛,反而不象战争初期那样忙乱,大院里有不少军官在草地间散步,楼上许多房间都打开着窗户,站在楼下的人们可以听见房间中从收音机里传出的音乐声。
蒋承越多年以来一直是西北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戈壁的风沙在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多年的操劳让这位52岁的共和军大将头发早已变得花白。
相对于在东南亚战场出人意料之外的顺利,共和军在中亚和西伯利亚战场却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苏俄红军的胜利让朱亚什维利的野心不断膨胀,源源不断的苏俄军队正在越过乌拉尔河,原来试探性的进攻逐渐演变成一场全面战争。
“虽然情报不是十分详细,但大致可以判断出赤俄军下一步的目标重点是要转向西伯利亚。”作战室内,战区参谋长周亚卫正向参加会议的高级将领们介绍着战场的敌我双方态势,“赤俄方面在这次侵略战争**动用了北高加索军区、草原军区、伏尔加河下游沿岸军区、南乌拉尔军区和乌拉尔军区五大军区,在乌拉尔一线出动了第1、第2、15、16、17共五个集团军,总兵力约35万人,在中亚,赤俄军的主力有第9、18、19、23、24集团军和第1机械化军,总兵力约45万,奥伦堡方向,赤俄军现在集中了第7、20、21、22、25和在莫斯科新组建的第31、32、33集团集团军以及第5机械化军,总兵力超过了75万人,由此可以断定,赤军将主攻方向选在了南乌拉尔方向,意图一举吞并西伯利亚共和国。”
共和国在苏俄的情报部门传回的情报并不是苏军的作战计划,但根据兵力集结地点,军队的调动和后勤物资的运输等情报,也可以分析出大致的作战方案。
坐在首长位置的蒋承越却有些走神,共和军在中亚地区的军事行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后勤方面的限制,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也要求西北战区所辖的各集团军有步骤的后撤来缩短运输补给的路程,以减轻后勤方面的压力。
仗打得十分郁闷,这些都让性格刚猛的蒋大将很不痛快。
“把32集团军和23集团军调往图尔盖河一线,要防止赤军从侧翼进行突破。”蒋承越想了一下然后说道,这意味着在阿富汗南线共和军只有一个第13集团军要应付近二十万的英印大军。
“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西北战区副司令员郑以经说道。
“英国人并不可怕,这些殖民地军队的战斗力十分有限,而苏俄军队表现出来的战斗力绝不比我们差,虽然他们的战术有些落后。总统一直告诫我们的没错,这才是我们的大敌,真正的心腹之患!”蒋承越铁青着脸说道,苏军在人数上甚至比拥有110万兵员的西北战区还多,这让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不过,在加强北线的防御后,共和军在南线的反击计划就要落空。
“52、56和60三个新组建的集团军需要换装,轻武器还好说,但装甲部队和重型火炮至少要到10月底才能装备到位,这三个集团军至少在明年春季之前作战能力不能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最新式的35丙型坦克优先配给到西北战区,但由于产量的限制,总装备部每月只能给我们拨付一个装甲师的装备,预计在两个月后这种情况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周亚卫继续说道,“本战区12个集团军再加上第1、3、6骑兵师,一共15个装甲师,新式坦克和装甲车辆要装备到各部队最快要到明年1月,所以总参谋部原则上同意我们在明年3到5月间发起反攻的计划,在这之前,本战区依然以防御作战为主,仅进行一些局部的突击作战。”
“在这之前,各部队要加紧进行训练,装甲部队是技术兵种,不象步兵一样训练三个月就能拉上战场,没有一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有熟练的战术配合,这一点各集团军要引起高度重视。”蒋承越点起了一根香烟,抽了两口才又继续说道:“特别是52、56和60军,这三个集团军原来没有装甲部队,战区作训部要从其它各集团军装甲师中抽调骨干,以加快这三个军中装甲师的组建速度,会议结束后要马上制定出从各集团军中调配人员的计划。”
加上在西伯利亚的两个集团军,共和国将三分之一的陆军都集结在了西北,加上西伯利亚共和国65万的国防军,这一地区的总兵力超过了200万,而苏俄方面也出动了近一半的红军,表面上现在战场显得十分平静,但双方的高级将领们都对于这种暴风雨要来临前的气氛有着敏锐的直觉。
大战将至,双方都在不停地调兵遣将,后勤运输如今反而成了首要的问题。
从内地到西伯利亚目前仅仅依靠西伯利亚铁路和新疆到鄂木斯克两条铁路维系着,内地与新疆方面的交通也只是依靠绥新铁路和兰新铁路,而中亚地区,如今只有一条从迪化到伊犁河谷地再通往塔什干的铁路干线,而从南疆通往中亚的铁路还在修建之中。
苏俄方面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沙俄时期的中亚铁路基本上被共和军在后撤时全部破坏,即便是路基的工程量不大,但重新铺设钢轨也需要时间,况且天空中还不时有占据绝对优势的共和军飞机不时地进行着轰炸。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俄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生产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到1937年,苏俄的钢铁产量达到了1700万吨,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工业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使其拥有每年近8万辆重型拖拉机的生产能力,这在战争时期能够转化为每年近四万辆的坦克制造能力,这才是其最为可怕的地方。
不过共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和平发展,也早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化为一个工业强国,共和国机床保有量为160万台,钢铁产量超过了3000万吨,虽然共和国需要同时发展陆军和海军,但6亿多的人口基数在战争中却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所在。共和军和以动员超过2000万以上的军队却不会对国内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这方面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做到的。
苏俄方面正是出于对共和国如此巨大的战争潜力的惧怕,在出兵对中亚和西伯利亚进行入侵时却没有对共和国进行宣战。
朱亚什维利甚至下命令禁止苏俄红军接近到距共和国所划定的边境内地150公里的范围之内,其本意也是尽可能地避免双方暴发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