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游说之风兴盛,口才成了入仕的重要条件,促进了士这一阶层对语言技巧的研究。韩非子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说难》和《难言》两篇文章,述说了说难之苦,进言之灾,更是精辟论述了宣传和游说的技巧。如今,下属向上级提建议或忠告,也要熟练掌握进言的技巧。
进献忠言需要技巧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韩非子·难言》
所以原则虽然正确,但人未必会听取;道理虽然完美,人也未必会采用。
大凡中正之人,总会向上司进献忠言。然而,进言不仅有难度,还有风险。弄不好,言论不被采纳,还会惹恼上司,自找苦吃,自断前程,甚至会陪掉性命。向国君谏言难,向领导进言难,向朋友和同事提意见难,一言概之:说之难,说话难。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关龙逄不满夏桀的残暴统治,犯颜直谏,遭炮烙而死。箕子是纣的叔父,因为忠谏被囚。比干因为忠谏被割心。屈原因为谏言被楚王放逐,投江自尽。伍子胥也是因为忠谏而死。
韩非子满腹都是治国的理想蓝图,可就是因为天生口吃的毛病不能推销出去,自己也得不到国君的赏识。基于个人的血缘关系,作为韩国贵族的韩非子对韩国的政局十分关切,他眼见韩国危弱,便痛心疾首,屡次上书给韩王,提出救国的方案,同时也算是向国君自荐,希望能得到任用和采纳。然而,先是权贵大臣阻扰他,意见递不上去;递上去了,韩王接见了他,却又当面轻蔑他:你说话都结结巴巴,还会有什么妙策啊?没有录用他到重要的岗位上。于是,他就发奋著书,写了《韩非子》一书以述其志,其中有两篇《说难》和《难言》,讲的就是进言说话的难度与技巧。
钱锺书在其《管锥篇》里,注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条下征引了不少类似的例子,如以扬、马并称的西汉两大赋家竟都是口吃患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称“相如口吃而善著书”,《汉书·扬雄传》则谓扬雄“口吃不能剧谈,默默而好深湛之思。”钱锺书先生认为,口吃而善著书,正是近世西方心理学家阿德勒氏所谓“补偿反应”。任何成功的例子都可以归因于补偿性的动力。
韩非子对说话进言的学问做过认真而周详的研究,在《难言》与《说难》中,淋漓尽致的描述出说话处事的各种形态。难言,就是陈述臣下向君王进言的艰难。《难言》这篇文章,首先描述了言路上臣子们动辄得咎左右为难的窘迫境况,接着大量列举“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的史实,希望能引起君王的注意,倾听逆耳忠言。
读了《难言》,第一感受就是感觉做人的不易,特别是做中国人的不易。2000多年以前的历史,就已经是一个说话不自由的环境了。人总是喜欢听甜言蜜语,越是诚恳的话语越是逆耳不愿采纳。从进言的一方来看,尽管是忠言,也还是要考虑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要尽量提高自己说话的技巧。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汉)刘向《说苑·正谏》
建议能否被领导采纳,不仅要看建议本身有无价值,还要看用什么方式向领导提出。如果提议方式不当,不仅建议不被采纳,还会使领导产生反感,一系列的“闹心事”会接踪而至。
给领导提建议是一门学问,得讲艺术,建议本身的价值、提建议的方式、时机都得考虑好了、把握好了。
提建议得质量高。有的建议不被领导采纳,往往是因为建议的质量不高、建议的深度不够、建议的角度不对或提出建议的时机不对头。也有可能是你没有站在领导的高度、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好的建议一般具有超前性、深刻性、长远性、准确性、针对性、创造性、可行性等这些积极因素。围绕领导最关注、最敏感、最集中精力抓的工作和问题提建议,只要建议是好的,一般“命中率”高。
提建议你得有谦虚的态度。提建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领导改进工作,正确决策,切不可伤害决策者的威信、自尊和自信。尽管一个好的建议是你提的,但不要突出自己,要表明是受领导思想的启发而产生的思路或建议,争取领导的认同感,这样的建议才容易被领导接受。
一般来说,给能力强、水平高的领导提建议,“宜精不宜细”;给新任领导提建议,你得细一些,必要的时候,你得讲清来龙去脉。
提建议你得有个好的作风。提建议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突出你自己。所提的建议要紧密结合实际,不能光表现你的创意。好的建议要有质和量的分析,要有正确的结论,切不可自以为高明的建议,就向领导施加压力,要摆正你的位置,不要想着对领导的思路、工作全盘否定。建议不被领导采纳,就罢了,切不可坚持。要记住,但凡是个领导就有比你高明的地方,这是个态度、作风和个人素质问题。
提建议你得把握好时机。提建议不可操之过急,你得把握好时机。一般来说,对于解决领导正在思考、重视或急于解决的问题的建议容易引起领导的重视、兴趣,被采纳的可能性就大。再一个要把握好在领导情绪好的时候提建议,不能没有“眼色”,要照顾到你的领导的心情。请记住他也是个普通人,当公务缠身、诸事繁杂时,他未必有很好的耐心随时倾听你的建议-尽管它们极具建设性。
孔子曰:待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孔子说:陪长官、前辈说话容易有三种失误:还没轮到自己说话却抢先说了,轮到自己说了却不说,不察颜观色而说话。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有心得,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经验之谈。
提建议你得学会把握建议的着力点。对于未形成决定的问题,围绕着解决方案提建议;对于领导尚未发现的问题,只提醒领导注意就可以了;对于领导已经发现的问题,要围绕着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提建议,这叫会提建议。
提建议你得关注领导,恰当举例。谈话时应密切注意领导的反应,通过他的表情及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迅速判断他是否接受了你的观点,并视需要而适当地举例说明,以增强说服力。
如果我们的意见总是不被上司采纳,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我们的建议还不能真正解决上司的问题,或者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更的效的方式让上司接受自己的建议,请自我检查一下,是否是因为:
1.自己的建议是否从公司利益出发?上司会不会出于成本、全局稳定性、时机等其他各项因素的考虑,必须做出暂时不采纳的妥协?
2.自己在做建议前是否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
3.自己在建议前是否考虑过上司的想法?
4.自己在建议中的可实行性有多高?是否建议有价值但暂不具备推行的条件?
5.自己的意思是否完整表达,或领导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你的建议的真正内涵?
6.自己建议的对象是否正确?
7.自己建议的语气和措辞是否正确和严谨?
8.自己是否人微言轻,因为自己不够出色,容易被领导忽视?
9.自己看问题是否不够全面,仅站在自己所能观察到的角度,而没有真正站在上司所关注的全局的角度上看问题?
10.自己的建议是否能真正切中要害,是上司所需要的、满意答案?
当年刘备带五万人马驻西川,却与西川刘璋反目,情势危急,庞统为刘备出三计供其选择。每每读到这时,总是感怀于庞士元能审时度势,缜密思考。庞统之意上计是取西川,但他深知刘备念兄弟之情不忍谋西川,却也不愿意放掉这块“肥肉”,因而踌躇不决。所以他出三计,让刘备折中而选,这样不但刘备心理上易于接受,而更主要的是达到了其让刘皇叔入主西川的目的。我们再回头看这三计,每一计都切实可行,都可解其所面临的困境,这足以说明庞统在建议时是经过谨慎思考的。
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备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