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家没人还能随便进,他们家人不在家,难道下人都不留一个的吗?”袁沈二人站住了脚主人家没在家,哪能随便进别人的院子。
许国亮笑笑:“他们家没有下人,咱们这里所有的人家都没有下人。”
袁可立奇道:“老夫记得他们家在城里买了不少的丫鬟小厮的,怎么会没有下人?”
“他们家是在伢行里买了不少的人口,可是买回来之后全都送进了学校读书去了。”
“此仁善之家,天下少有,若非亲眼所见,世人谁会相信,天下竟然有如此大慈大善之家。”袁沈二人感慨万千。
“既然主人家都不在,那咱们就别进去了,还是到其他地方看一看吧。”袁可立提议道。
许国亮笑道:“那学生便陪二位先生各处走走。”
……
袁沈二人如何游览青山堡不提,单说大少当天晚上从藏书室回家之后,便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心里总觉得好像是缺了点什么,活了四年多的小屁孩,平生第一次失眠了,一个人在床上拱来拱去,拱得三更都过了才昏昏沉沉睡着。
第二天,天刚亮,一晚没有睡踏实的大少早早的起了床,在老爹出门前先帮自己把羊羊车套好。等到全堡的小孩都汇合后,这才一起去了学校,等哥哥姐姐们都进了学校,大少才独自一人赶着羊羊车去琉璃厂。
而这个时候的袁可立刚被出操的哨声吵醒。师徒俩完美错过。
大少到达琉璃厂的时候,琉璃厂也才刚刚在给玻璃窑升温。扫视了一圈,只有刘永寿在这里负责,没有看到吴正的影子。
一问刘永寿,才知道吴正去了寻山所,说是二东家想在那边也建一处琉璃厂,让吴正去看看建厂的位置,都去了好几天了。
这个消息他都没有听老爹说过,这让程风有些担心,不知道自家老爹只是在构想,还是已经把这事说出去了。这事自己得好好想想,万一已经宣扬出去,寻山所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安排这事才好。大少心里莫名的又烦躁起来。
问了生产情况,这两月的玻璃产量,正在稳步的升高。一些特殊的玻璃片,很早以前就已经全部生产完成,都被他们敷上了锡箔和水银,只是不知道要敷多长时间。
大少估算了一下时间,自己最早搞的那一批早就已经超时了:“走,咱们找永福哥哥去,咱们最早搞的那一批,应该早就已经成功了。”
刘永寿抱起程风就到五金厂走,路上还问:“少爷,咱们做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个啥?这么长时间了,咱们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没敢打开看。”
程风笑笑:“一会儿咱们就把那东西取出来,你们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对了,那些千里镜可都做完了?”
“早就做完了,那本来就没有几支,总共也就花了两三天的时间。”
“那就好,那就好,咱们接下来就只做了四倍的,其他的都不做了。”大少很是满意。
两人来到五金厂,先同刘老实几位师傅打了招呼,这才叫上刘永福,刘永禄一起,四人去了总装车间。
刘永福,刘永禄两兄弟排除了第1次制作的那一批琉璃片,大少上他们找了一个容器,然后用一个木条把那玻璃片卡住,把覆盖在玻璃片上的水银及锡箔纸倒到容器里。
其实这时候的锡箔纸就只剩下一个边框,凡是覆盖在玻璃片上的都已经被溶解掉了。倒完了第一块模具上的水银,只看见那玻璃片上覆盖着一层灰白色的物体。
大少用一个小牙签,把这个模具里的玻璃片取了出来,小心翼翼的把这片玻璃翻了个面。
“啊,这竟然变成了铜镜。这也太神奇了。”兄弟三人看着少爷翻过来的这一面玻璃片,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清晰可见人影的镜面。
“这不是铜镜,这是玻璃镜。背后那个反光的就是水银,浮在水银面上的那层灰白物就是分解后的锡箔纸。这镜子是不是比铜镜看上去清晰多了。”大少把手里的镜片递给了兄弟三人观看。
刘家兄弟三人轮换着拿着镜子照了一遍,大感神奇:“这个玻璃镜比铜镜是清晰了很多,而且手艺上也没有铜镜那么复杂难做,而且花费的时间也只是比磨铜镜的时间稍长一点,可是相同的时间,咱们只能做出一面铜镜,用这玻璃镜那可就能做出很多来。”
“三位哥哥别在这感叹了,你们就照我刚才操作的方法,把这些镜片取出来。注意堆放的时候一定要背对背脸对脸,别放反了。背与背之间,用一张纸隔离起来,别让他们摩擦花了银面。”
“少爷只管放心,这点小事情肯定做得好,把这些镜片全部取出来之后呢,要做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一步就是把这些镜片交给师傅们,让他们给这镜片加个外壳,最小的圆镜用铜的,可以拿在手心里就能照镜子。
椭圆形的就用银子做外壳再加上一个手把,这样可以拿在手上照。
长方形的那一个也用银子来做,后面加一个支架,可以放在桌面上。
那一块最大的一米半身镜,就让木匠师傅们做一个漂亮的木框子,把它框起来,抬到学校去,安放在学校教学楼的门口以正衣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