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性的攻击,但是苏联有压制性的优势,有一个压制性的装备就是武装直升机,这玩意在低空飞起来以后,对于游击队形成的火力压制,在没有特殊武器对抗的情况下是压倒性的。
包括美国在越南战场后期像《现代启示录》这样一些片子当中著名的场景。
美国的直升机开着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音响,然后跑到越南的村庄上空从上往下扫射,那种场面打游击队像割草一样。
但是美国人把Stinger肩扛式防空导弹给了阿富汗游击队,当然这些游击队当中最著名的一个人叫本·拉登,这就是后话了。
这个游击队拿到这个武器之后态势就改了,利用对于地形的熟悉,他把大量的游击队基地放在峡谷深处,当武装直升机低空进去扫射扫荡这些基地的时候,熟悉地形的阿富汗人跑到峡谷的上面从上往下打,直接用肩扛导弹就把直升机给干下去了。
据说这东西对阿富汗战场出口了一年多之后效果拔群,苏联武装直升机驾驶员基本上飞三个出勤就回不来,所以大量地降低了苏联使用武装直升机去镇压当地人的几率。
虽然实际上取得战果没那么高,但是形成的威慑效果相当明显。
很有意思的是,《查理的战争》最后的结尾,当然这也是题外话讲,有这么一个桥段,查理跑到那边去说,当时阿富汗已经赢了,苏联已经撤兵了。
查理说:「我再问你们要200万美元,我要在阿富汗建几所学校,建几个医院,帮当地人搞搞教育,弄弄医疗。
」议员说:「算了老兄,苏联人已经走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往那投钱呢?
」然后他说了一句:「我听说在一个边远的地方,有个叫拉登的人建了几所学校。
」那议员看了一眼,「他是谁?
走吧走吧,不要弄了。
」在查理的一个助手用半生不熟的那种调子,引用了中国那句话「福祸相依,塞翁失马」这个典故之后,这个电影屏幕就慢慢地黑掉了。
当然如果时空穿梭,知道9·11事件的人,回到当初去他肯定会掐死那两个议员,就因为你当初想省200万美元,很多事情很难讲。
第二个就是对尼加拉瓜反政府游击队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当中,里根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他要为反政府武装去提供经费和武器装备。
尤其是经费,钱从哪来,大家知道美国政府用钱是不太爽气的,流程上要过国会,国会审批的时候拨款卡得很严。
于是里根的中情局的鬼才诺斯中校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把美国的武器卖给一个叫伊朗的国家,赚了钱以后,拿这个钱去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对抗桑迪诺政权,这个事情后来就崩了,就变成了俗称「伊朗门」的这事,伊朗门这件事后来以里根公开道歉做结尾。
当然更广义的里根主义表现在,他在中东地区策动两伊战争,选择支持伊拉克。
后来当两伊战争发展到袭船战的时候,美国在中东地区提供了护航,并且跟伊朗直接发生了冲突,然后美国海军凭借压倒性的优势,在海上把伊朗给压制下去,摧毁钻井平台,打掉巡逻艇,这些事情都做。
凭借这种全球范围的行动,美国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造舰计划,战略核武器的防御系统,世界范围支撑反苏的力量,形成对苏联的实力优势地位。
进而迫使苏联在一个相对不利的情况下,跟美国进行谈判。
里根认为这种在现实主义,和以实力为后盾基础上进行的谈判,和尼克松政府时期基于所谓的伙伴关系相对比较温和的,全球收缩状态下所进行的谈判是不一样的。
他可以谋求更大的主动地位,可以迫使苏联在谈判过程中,向美国做出更大的让步。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效果呢?
基于他遇上了一个叫戈尔巴乔夫的谈判对手,人们发现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了这样的效果。
在军控谈判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跟苏联最终达成了中导条约,《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这个条约当时的背景其实也很简单,苏联当时在欧洲部署了大量以SS-20和后面的SS-24和SS-25为代表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先进的带单弹头,或者三弹头射程不远,但是能够涵盖整个西欧国家他的这样一种导弹。
这种导弹用来威慑什么?
用来威慑和对冲,苏联认为是对冲美国的前进基地系统,就是部署在西欧美国军事基地里面的以F-111战术轰炸机为代表的。
它是一种中短程系统,它的航程不具备洲际打击能力,飞不过大西洋,但是因为西欧离苏联欧洲部分非常近,所以它可以从西欧起飞,通过前沿基地系统对苏联的欧洲部分形成有效的核威慑,用这种中程导弹,威慑所有敢招待美国基地系统的美国盟友,双方剑拔弩张,关系非常紧张。
之后美方又提出,在欧洲部署「潘兴Ⅰ」型和「潘兴Ⅱ」型中程导弹,但是这种东西又被当地欧洲的反核运动所抵制,这个行为要用新的核武器进来,被反核运动所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