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殿上的武将们越听越觉得心潮澎湃,想到将来秦王殿下还会三年解决突厥,他们恨不得加入秦王的帐下,如此一来,他们也能参与大胜突厥这场战,在历史上留下名声。
李世民听着,嘴角微微上扬,他承认自己是优秀的,但他真的有天幕说的这般天纵之才吗?
李渊此刻却忍不住开始嫉妒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凭什么他这个大唐的开国之君在天幕的嘴里落不到几句好,自己的儿子世民却说三句还要夸两句他。
太子李建成觉得自己仿佛已经被天幕给遗忘了……
身为一国储君,在大唐还未建立之前,他也曾经在战场上挥斥方穹,然而大唐建立之后,储君是不能轻易出战的,他只能在皇宫内帮着自己的父皇处理国内的政务。
以往他从不觉得这有什么,但如今他却已经明白,从一开始他就已经错过了。
当年晋阳起兵时,起兵的具体事宜皆是二弟李世民与刘文静、唐俭、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负责,而他当时还在河东,等到他赶到的时候,计划早就已经敲定如何实施了。
再到后来,父皇的大军渡过黄河之后,他与二弟世民兵分两路,他屯兵在永丰仓附近扼守潼关道路,他的二弟却带着大军由渭北西进,在平阳昭公主、李神通的响应下,席卷关中。
他们二人早就在慢慢拉开了距离,后来他父皇的大军兵力由晋阳起兵的三万增长到了二十万大军,这二十万大军里却有十三万的兵力来自于二弟世民的渭北大军。
再到之前天幕所讲的“灭西秦”,消灭薛武举父子上,他的实力再一次扩充……
而他李建成呢,储君的身份是助力却也是对他的桎梏,他在皇宫中失去了培育自身力量的机会,失去了在征战中拉拢军功阶级的机会。
他的父皇刚刚开创大唐,正是执掌朝政的时间,他根本不能将手伸得太长,去触碰自己父皇身边的势力,否则他的父皇绝对会认为他是想谋朝篡位,毕竟北周、隋朝、大唐可不就是一家人的皇位争夺赛吗?
时至今日,他这个大唐的太子除了储君这个身份之外,一无是处。
【晋阳被刘武周收入囊中之后,山西便仅剩的几座孤城,例如潞州、浩州等。
刘武周一直在攻打这几座城池,但都被唐朝的守军击退。长时间下来,刘武周大军甚至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浩州这座城池处在给宋金刚的后勤运输线上,有时可以抢劫宋金刚的后援粮草保证自己的供给。
所以虽然这座城池一开始是非常不起眼的,孱弱的,但是由于不断有唐军的残兵败将往这边聚拢,加上宋金刚那边不抢白不抢的粮草,导致实力竟然在不断地增强。
眼看着浩州的变化,刘武周内心是十分焦灼的,因为不仅仅是他,宋金刚那边同样如此,陷入了消耗战中。
与唐军的持久战,当时的宋金刚面临着三个选择,第一个是退兵,趁形势尚未恶化的时候,赶紧撤返回介休城固守。但是他们一旦撤退,唐军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一定会趁势追击他们。
第二个选择是进兵,寻找刘武周的支援,双方一起合力先将柏壁打下来。
但是这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此前宋金刚已经连败两场了,己方的士气低落,并且刘武周这边同样也是在进攻浩州、潞州时损失惨重。所以不一定有余力可以支援宋金刚。
除此之外,唐军深沟高垒,要一战获胜的概率实在不高。
最后的选择便是不进不退,继续与唐军打消耗战,原地固守机会。这个选择目前来看是稳妥的,但是……最致命的后勤补给完全跟不上,所以时间久了,只能是等到粮食耗尽,原地等死。】
当时的宋金刚确实面临这三个选择,若是他是宋金刚,他会怎么选择呢?
李世民摇了摇头,不……他根本不会让自己落到那样的境地……
【以上三个选择,宋金刚却选择了最没希望的第三个,他选择继续与唐军僵持。
一直到四月,宋金刚的粮食终于消耗殆尽了,在加上浩州唐军这边的李仲文主动出击,使得离石被迫投降唐军。
离石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离石投降之后直接威胁到了晋阳的侧翼,于是宋金刚开始向北撤退了。
其实方才的三个选择,只有第一个选择对比下来,或许最有可能是损失最小的,宋金刚应该趁着损失还小的时候及时撤退,并且是有建制性的撤退。
如此即便是会被唐军追击,也不至于全军覆没,但是偏偏他要等到粮食消耗殆尽才来撤退,那这样的撤退只能是慌乱地撤退,军中无粮食,将士无底气。
按理说,李世民一直就在等宋金刚熬不住先撤退,但真正见到宋金刚撤退,他应该抓住机会全军追击才对,然而却并没有。
心思缜密的他先是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去确认对方是不是诈退、有埋伏,一再确认没有之后,他当即下令全军出击,决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唐军一昼夜的时间强行行军了两百余里,在追击的过程中与敌军前前后后交战了十多次之后,在吕州追上并且打败了负责殿后的将领寻相。
然后李世民继续率领着唐军,马不停蹄向北一顿狂追,唐军追到高壁岭的时候,又出现了熟悉的一幕。
那就是行军总管刘弘基拉住李世民的马苦劝他,士兵们已经一天一夜没有休息,没有吃饭了,此时已经是疲惫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了,我方不宜再进攻了,继续进攻实在太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