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摇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将者,所持岂是勇猛,你当学领兵之道了。”
若论斗战,曹休只是尚不得赢,可若论其他……就是真的一时胜负,此时想来,也无意义。
曹操也不知自己想看到什么,可也知道,是时候该回去了。
第284章休养生息
在荀襄帅兵至邺过后不久,曹操果然带兵走了。
他这一走,荀柔睡眠质量也提升了,头脑也清明了,天也蓝了,风清水静。
不是惧怕,只是曹操在一日,他就一日不能安心。
难怪人道,初生牛犊不怕虎。
人越经历,越见识,越是小心。
从前以为绝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实中却实实在在发生。
原则上他相信曹操已被自己说服,这段时间一直以来不曾停歇的小动作,反而证明这一点,但心理上,尚未取得压倒性优势前,他都分毫不能放松。
人性,不能赌。
这不是针对曹某人,而是每一个有可能靠近,威胁到政权的势力。
眼下的胜利,只是表面胜利,战果尚未稳固,被袁绍统治好几年的冀州百姓,就是要让他们重新习惯红底黑字的“汉”旗,也还需要一些时日。
如果放在后世的游戏里,现在“汉”势力,刚开始重新加载在冀州这片土地。
其他州郡,司隶的进度很不错,政策上传下达顺畅,百姓认可;凉州还差一点,但进展顺利,百姓对大汉也有了归属感;益州进度看似不慢,始终跑不满,百姓对朝廷既向往又满怀警惕;冀州……则才刚刚开始加载。
当然,只要没有施法打断,发生大战、饥荒,只要让百姓能活下去,进度条就会不断生长,大汉的血量也会越来越厚,血防越厚,越不容易被推塔。
这也就是所谓的“势”了。
曹操今日一走,明年再见,局势就会大不相同。
曹操礼物中荀欷来信,算是小小惊喜。
衣食无忧,不受怠慢,这些当然都是虚辞,曹家对阿稷当然不敢差,但也绝不会那样自在。
不过,虽是软禁,毕竟名为做客,曹操夫人卞氏对他提出的要求,的确尽力满足,于是他借用曹家资源,埋头整理补充当初格物学的书。
荀柔见他在信中提到好几个当年他们未能尝试的试验,以及他许多想法,确信阿稷终于走上了适合的道路。
这个侄儿,几乎是他看着长大。
他当年教那些孩子物理、化学等知识,归根到底,并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是希望教他们学会用科学方式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孔子的“道德人伦”。
他永远记得小时候听过的事,一个县里,百姓因为穷困养不起孩子,只好抛弃,新上任的县令不着急改善民生,而当做道德问题,下令弃子者杀。
这个故事内核与“何不食肉糜”,根本毫无分别,但这位县令因此扬名天下,成为官吏表率。
他当初是想教出,不会用这种方式治理地方的基层官吏。
阿稷学得很认真努力,成绩很好,他的记忆力也不错,但心性太过温柔,还是不适合为官。
他那时候无法明言,阿稷毕竟是兄长的长子。
况且,阿稷自己并非没有愿望,那时候,他是家里第三代唯一的男孩,他一直很有责任心、很努力,期望将
=请。收。藏[零零文学城]00文学城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来顶立门户。
后来,荀欷随父去青州,他曾写信希望他继续学习,荀欷也曾做出提净海盐的工艺,只是还是繁冗昂贵。
内陆湖盐、井盐天然就比海盐洁净,对比起来,昂贵的海盐,只有猎奇,或者为讨好荀家的人,会买来吃。
反倒是粗晒的海盐,因为价格更低,销量更好,也受百姓喜欢。
后来,荀欷不再深入研究,又专心回到了政途。
再然后,父亲过世,兄长让他回长安奔丧。
那时候,荀柔已经是太尉了。
长安表面风平浪静,政治形势却不好,他没有孩子,阿稷是他亲侄,才能却不足以撑起身份,所以他只能将他按在家中守孝读书。
结果,还是不能避免他涉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