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刚过,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
武凯看着眼前几支形?33?诡异的火枪,却恨不能大喊几声,发泄一下心中的亢奋。
五天六夜,相对于欧洲枪械动辄百年的发展史,短促的不值一提,不对于武凯而言,却是一次痛苦的煎熬。
其实以他十几年的制作枪械模型的功底,哪怕是用最简单的工具,想要炮制出几只枪来,也并不困难。
难就难在,武凯给自己定下的三个指标——瞬间激发、连续发射、携带方便!
搁在现代,这几乎是普通枪械的标配指标,可放在冶炼技术相对原始的北宋,那真是难如登天!
首先,既然要求瞬间激发,火绳枪系列就不用考虑了,至少也得是燧发枪——可这个时代即便有合格的弹簧钢,也不会出现在小小的阳谷,而没有弹簧钢,瞬间激发装置又该如何打造?
其次,连续发射,这一条乍看之下貌似不难,可在加工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设置弹仓就意味着气密性不足,再说没有无烟火药,火药残渣的问题也必须考虑到。
最后,是便于携带的问题,在北宋的小县城里,想要找到合适的钢材,绝对是白日做梦——至少在武凯自己建起炼钢炉之前,是绝对没有可能的。
所以只能用铁匠们锻打出来的‘精铁’,这玩意儿虽然挂了个‘精’字,可硬度离着钢材还是差了好几条街,如果采用质量不够数量来凑的土办法,便于携带就只能是空想了。
于是为了克服这三大难关,武凯是绞尽了脑汁,中间也曾一度想过要放弃,干脆老老实实做几只火绳枪出来。
可他之所以要设计这样一支枪,就是为了近距离防身用——如果换成火绳枪的话,哪还不如直接准备两柄开山刀呢!
于是武凯咬紧牙关,克服了所有的困难,终于打造出了手上这把枪——采用燧石瞬间激发,能在十几秒内连续发射七次,净重三公斤左右,体积接近于乌兹冲锋枪。
乍听之下,是不是很给力的样子?
然而在这份光鲜的数据背后,却是多到让人无语的瑕疵。
首先,为了克服没有弹簧钢的问题,武凯最后不得已,选择了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原材料——牛筋!
没错,他重新设计了激发装置的结构,用牛筋暂时代替了撞针上的弹簧,代价是扣动扳机极其费力,单手很难完成操作,而且使用寿命难以预测。
其次,为了实现连续射击的功能,武凯一咬牙,干脆把气密性抛到九霄云外,同时也放弃了射程、射速、穿透力等等,转而追求小威力、范围杀伤。
眼下这支枪采用的是转轮式弹仓,纸壳铁砂式子弹,最大有效射程估计不足十米,而且基本不具备致死的可能性,还有一个问题是,弹仓、枪膛清理起来极其困难,打完所有子弹之后,短时间里它就是一铁疙瘩——不,是铜疙瘩。
为了减轻分量,武凯最后只能采用奢华的全铜枪管,毕竟铜的硬度更大、质量却更轻。
造价高、寿命短、威力差、射程近、构造复杂……
总结起来,这把枪除了达到‘瞬间发射、连续发射、变越携带’的指标,几乎是一无是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当前时空里,它依旧算得上一件防身利器。
至少,在武凯研发出真正的连发手枪以前,它是一个勉强合格的过渡品。
当然,武凯费这么大劲,不可能只是为了制作一件自用的过渡品,事实上,静静躺在武凯脚下的那三支火绳枪,才是他真正的野心之作。
这三支枪内部构造上也许略有不同,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枪身足够修长,最短的也在两米开外,最长的差不多能有三米!
这玩意儿俗名叫‘大抬杆’,以铁砂、枣核钉为子弹,因为制作简单、威力不俗,在民国时期曾经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是地主老财对抗土匪的标配。
后来这种大抬杆,又在白洋淀的游击队手里发扬光大,成为了抗击日寇的利器——而武凯制作的这几支,便是参考白洋淀大抬杆为原型,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