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谁料喝完茶水后,梁峰并未向孙志想的那样冥思苦想,窘态百出,而是微微坐正身形,干脆道:“渔父与仲尼同。”
≈nb什么?!人家讨论了那么多,你就答这一句?这经文可是直斥孔子儒道大谬,是老庄与孔孟的正面较量,诧异如此之大,哪里相同?!
≈nb孙志已经冷笑出身:“未曾想还有人敢言渔父与仲尼同?梁郎是否未曾读过《渔父》一文?”
≈nb这话尖刻到了极处,梁峰却道:“敢问渔父为有土之君与?侯王之佐与?若皆否,与圣人何异?”
≈nb这也是《渔父》一文中的开场之言,渔翁问孔子的弟子,孔子是做什么的。子贡盛赞孔子德行,制礼乐,定人伦,忠心国君教化百姓。然后渔翁问他是否是有国土的君主,是否是辅佐王侯的臣子,子贡答否。于是渔翁笑着说孔子既不是君主也不是辅臣,操心这些事岂非劳心劳力,失去本真?他离大道太过遥远。
≈nb这一段,乃是全文题眼,也是定调的基础,有了这段,才能引申出其下诸多思想。然而现在梁峰却道,渔翁他自己掌管过国家吗?辅佐过王侯吗?如果没有,他的理论要如何验证,又何来驳斥孔子的做法?
≈nb这是个标准的逻辑问题,极难反驳。孙志张了张嘴,勉强道:“圣人皆有宿慧,乃是天授!”
≈nb圣人说的话自然都是对的,若是想驳斥这个,就是悖逆的道、儒两家的基本原则。而既然是天授,自然没有治理过国家,也能知道治理国家的道理了。
≈nb谁料梁峰没有接这个话题,而是反问道:“礼从何来?真又何来?”
≈nb“这……礼为人制,真从本我。”孙志没料到会被如此诘问,只得继续答道。
≈nb“人从何来?我又何来?”梁峰又扔出一问。
≈nb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简直就是无数哲学家探讨的终极问题,又哪是孙志这样的人可能答得出的。见对方一副张口结舌的模样,梁峰轻轻摇头,指向手边莲叶:“见莲叶者,谓之青;见莲花者,谓之红;见莲藕者,谓之白。然红莲白藕青荷叶,殊途同归。见者之分,却非本真之差,不过表相而。故渔父与仲尼同。”
≈nb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渔父说应当顺从天理,回归本真,才能让世界得以正常运转。而孔子则想用礼法约束人们,让人懂得三纲五常,从而使世界正常运转。两人的“道”,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目的却是一致的,正所谓殊途同归。
≈nb而这,也是梁峰在后世听惯了的说法。儒道释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要在这片大地生存,就必须做出适应环境的改变。思辨和实证相统一,才是辩证法精髓嘛。
≈nb当世也有不少人抱持着用儒解释道,或者用道解释儒的想法,但是从未有一人能在《渔父》这样的文章中作出如此之解。可是仔细辩来,又觉得严丝合缝,无可反驳。更何况,梁丰说的是三种。除了儒道,难道还有佛家?
≈nb有人忍不住问道:“释可同此?”
≈nb梁峰已经倚回了凭几之上,微微一笑:“大乘所愿,度化众生。”
≈nb这样的话,他曾在王汶的雅宴上提过,然而此时重提,更显通彻高妙。未引一典,而是随意比拟,就能如此精辟的答出所闻,简直让人拍案!这有何尝不是佛家的明悟之象呢?
≈nb之前的轻蔑一扫而空,就连那些最不屑于梁峰容貌做派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此子明锐至极!比起他的侃侃而谈,孙志那结结巴巴语不成言的样子,简直让人鄙夷。司马腾也不由抚掌:“子熙所言甚妙!快快奏乐,当听他人如何辨之!”
≈nb然而这次,酒杯落在了一个少年人面前。那人大概只有十五上下,拿起酒杯后,沉吟了片刻,便轻叹一声:“吾不如梁郎。”
≈nb说罢少年饮尽杯中之酒,坦然坐回原位。
≈nb此子可是温氏幼子温峤,速来有才思敏捷的贤名,没想到他都会自认不如,司马腾不由哈哈大笑:“子熙通达,温郎率直,都乃人中珠玉!如此清谈,当摆宴而庆!”
≈nb说话,司马腾也不管他人,率先离席。众人自当跟随他向着一旁摆宴的地方走去,唯有孙志面色铁青,僵坐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