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的话,让兰绝尘不禁哑然一笑,自嘲自己一番,糊涂了,糊涂了。古佛却微笑道,很多人都是如此,自缘身在此山中罢了。
“大师,听您这席话,让晚辈倒是十分好奇,您是如何普度众生,让众生阪依我佛,信徒遍布天下。”兰绝尘已经将称谓改成了大师,语气显得很是谦卑。
“孩子,老衲只做一件事情,让他们不要阪依我佛,不要信佛,于是众生阪依我佛,老衲的信徒开始遍布天下。”古佛脸上的笑容和煦灿烂,皱纹凝成一团,如是一朵绽放的黄花。
兰绝尘和古佛两人大眼瞪小眼,不过片刻,同时哈哈大笑,其中的奥妙,他们两人自知。
“众生皆愚,众生皆昧,众生皆惘,众生皆灵,却不自知,你我何尝不是如此,众生皆醉,谁能独醒?”兰绝尘不由得叹息道。
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梦境之中,还是处于清醒之中,至少他无论是梦境之中,还是清醒之中,他都会坚持自己心中那一份坚持,不会动摇片刻。
这样的人是最为强大的,因为他们无惧任何的未来。
即使这是比梦境还要虚幻的现实,对兰绝尘来说这一切都是实打实在现实里发生的,比梦境还错综复杂,太过奇妙,太过迷离。
只要人还活着,脑海还挂念着,你就总会有可能在睡梦中回到起始的地方,然而那段不可能在被触碰的现实,已经随着时间这一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永远的消散,那种触不可及的感觉,甚至再回忆起,你会觉得那一切还不如在梦里看到的东西真实。
就像有天再见到曾经的知己,那已和你的记忆里的人和物无关,你会不禁萌生出,这真的是谁谁谁吗?这种看似很愚蠢的问题。
可怕的是那些脚踏实地站在现在,珍惜现在,守望未来的修行者,他们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一生都是用坎坷来谱写的。
但是现在的一分一秒就是未来的登顶金字塔顶端的一砖一瓦。
兰绝尘和这尊古佛都是同类人,正是因为如此,两人第一眼就看出了对方同类的特征,于是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水涟漪和慕容情两女却听得一愣一愣的,不知道这一老一少是在打什么哑谜。
古佛对兰绝尘点了点头,微微笑道:“何不向你的两位红颜解释一番?老衲也想要听听,你对我之前那句话的了解。”
兰绝尘自然不会拒绝,于是运用自己上一世所学的知识,开始缓缓道来,他并不担心自己上一世所学的佛学无用,佛是相通的。
正是印证了古佛那一句,佛即道,道即法,道法自然,如来。
佛教创立时认为参悟佛法需要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门槛。
于是,佛教便创立很多关于天地人的神话,便有了佛教的关于西方极乐与六道轮回之苦、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轮回和向往极乐净土而自律。
很多人信佛而迷信佛,这种因信佛而得救,往生极乐,因不信而有罪,下地狱煎熬。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佛教的实践和普及,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
这样的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醒的机会,人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有,又何以高尚呢?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
可佛经却告诉世人了,要悟佛法。不因上极乐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佛法。
佛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受苦,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
进了佛门,佛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佛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佛是什么?
佛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大家都听说过佛陀拈花微笑的故事,佛陀为什么要拈花微笑呢?很明显的,这是一种意义丰富的象征式语言。
佛陀手中拈动的那朶花正象征着生命,生命正是那朶从未开到恕放,再到凋零的花。佛陀拈着花,告诉大众,生命的意义就在自己手中,是自己掌握着自己,并应对它报以欢喜的微笑。
就在对自己的生命报以微笑,对自己的生活报以赞赏的正确观念下,我们接纳了自己,面对自己的环境和遭遇,如如实实地过实现的生活。
当我们放下一切虚荣,放下跟别人互别苗头,放下不合理的抱负水准时,我们便活在如如实实的生活之中,那就是“如来“的生活,而如来是要从湼盘妙心出发。
禅便是要点亮这盏如来心灯,让它流泻着光明的智慧,照亮自己的心灵世界。禅家说,一灯能除万年暗,正是这个涵义。
禅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