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在一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日本侵略军对我军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又施行了分割封锁,妄图切断我军前、后方之间的联系。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我军部程排长的爱人郭大嫂,被派到我前后方交通要道荆阳县安家,作为秘密联络站。
郭大嫂,本名郭丽华,曾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在战争的洗礼中,她变得坚强不屈。她的丈夫,程排长,是当地的抗日英雄,牺牲在了战场上。郭丽华痛失丈夫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日的行列,誓言要为丈夫报仇,为国家尽力。
荆阳县是个战略要地,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郭丽华在这里安家后,立刻开始着手建立联络站。她巧妙地利用自已的家庭背景和社交关系,与当地的抗日青年组成了一个小团队,暗中为抗日队伍提供情报和物资。
然而,敌人的封锁更加严密了,郭丽华的行动引起了日军的怀疑。日军派出了一支特别行动队,潜入荆阳县,企图彻底摧毁这个秘密联络站。
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急,郭丽华不得不采取更为谨慎的行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得知日军将有一批重要的军火物资经过荆阳县,送往前线。郭丽华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突破口,如果能成功伏击这批军火,不仅能为抗日队伍赢得宝贵的时间,也能狠狠打击日军的士气。
她立即将情报传给了我军抗日队伍,并开始策划一场大胆的伏击行动。然而,就在行动即将开始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插曲发生了……
郭丽华刚刚将日军军火运输的情报传递给我方,就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她的联络站被日军的特务发现了。特务已经开始在荆阳县四处搜寻,企图一举破坏这个关键的联络点。
形势紧迫,郭丽华必须迅速行动。她召集了自已的小团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开始对联络站进行转移。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重要的文件、通讯设备以及武器转移到了荆阳县外的一个偏僻山村,这是她事先安排的备用联络点。
在转移的过程中,郭丽华心如刀绞。她担心特务们会找到并伤害她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无辜的村民。她知道,一旦特务们得知了联络站的确切位置,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就在她准备撤离自已的居住地时,郭丽华突然听到了有人接近的声音。她的心跳加速,手中的驳壳枪已经随时准备开火。但当她从窗户的缝隙中看到来人时,她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来的是她的小团队中的一名年轻战士,名叫李峰。
李峰气喘吁吁地告诉郭丽华,他发现了日军特务的踪迹,并且似乎正朝这个方向赶来。郭丽华意识到,他们必须立刻离开。她迅速收拾了一些必需品,然后和李峰一起悄悄地离开了住所,消失在了夜色中。
这次事件给郭丽华敲响了警钟。她知道,要想破坏敌人的军火运输,她们必须更加小心,不能让敌人察觉到自已的行动。她决定采取更为隐秘的手段,利用自已对荆阳县地形的熟悉,为即将到来的伏击行动做出更周密的计划。
与此同时,郭丽华也在暗中观察日军的动向,她发现了敌军的一些规律,并开始寻找机会,准备给敌人一个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