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没有义务兵役制的法律,也从未执行过相关法律,此时已经来不及动员平民。只能从殖民地抽调土兵,还好他们在殖民地招募了几十万的土兵军队。当然也在国内号召年轻人主动参军为女王而战,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的时代,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号召力足以让英国青年热血喷发。不但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移民子弟也纷纷应招入伍,两个殖民地竭尽全力动员士兵,两地参军的比例比英国本土还高。相对来说加拿大普普通通,稍逊于本土,但南非就很不配合了,布尔人不可能为女王打仗,不造反女王都得感谢他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土兵、殖民地士兵、本土新兵一船船送到巴尔干半岛上去为女王送死,不,是为女王而战。大量骑兵冲向机枪战壕,让俄国人第一次觉得英国人是这么的好杀。
付出重大伤亡的同时,物资、财富的消耗也是惊人的。英国不但承担自己的军费支出,还为盟友提供军事援助。否则像奥斯曼帝国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支撑现代战争的。奥斯曼平时都有40万以上的常备军,他们的人口只有3000万,不到大清的十分之一,财政却是大清的四分之一,压榨效率相当高,但几乎同水平的农业社会压榨到这个水平,已经到极限了,所以英国不支持的话,基本上不可能长期坚持。
奥匈帝国倒是不差钱也不缺人,可组织混乱,相互掣肘。很快就只有防守之力,机枪战壕战术也快速被他们采用,不用就只能后退,野战根本干不过俄国人。
英国可以靠着发达的工业生产和金融实力支撑,此时俄国就撑不住了,开始大量从东方国家进口钢材原料,甚至武器成品。
法国也渐渐开始吃力,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后遗症开始出现,法国向美国采购了大量军火,尤其是直接生产马克沁机枪以及子弹。美国人的战争财之路也打开了。
数十亿法郎的订单砸向美国,美国无数工厂开足马力生产。然后一船船送往法国,此时英国海军还做不到完全封锁法国海岸,英国舰队封锁黑海和波罗的海之后,就没有余力封锁海岸线更加漫长的法国了。
这一年,美国人挣得竟然比大汉还多。
战争在大汉国产生了更大的影响,除了钢材涨价,让大汉的钢铁工业夸张的增长外,轻工业竟然也开始涌现机会。
原本因低关税而造成的在棉纺织领域甚至连日本都不如的情况开始出现变化,首先是原料问题慢慢得到解决。大汉的户部是个庞杂的机构,除了管征税之外,主要是一个负责农业生产的机构。东北的模范农场、牧场都是户部在管,其中有大量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各种农牧业专家。以前国内没有合适的土地,但得到山东之后,就有了优质的种棉区域。棉花要求的200天左右的无霜期东北不具备条件,但山东具备。
户部在山东引种美国陆地棉,先是模仿农场,接着组织各地乡绅、地主参观学习。上海早在二十年前就有引种,是洋人带过来的,可是进展很慢,因为不成体系,种出了适合工业生产的美国棉花,但没有出口渠道,英国人不划算拿船从上海运那三亩五亩的棉花回英国。所以上海的棉花引入不能说失败,但溅不起水花,老百姓更多是看中美国棉花高产,还是拿来纺织土布。
几年前大买办郑观应派人引入美国棉种在江苏传播,还印刷了《美国棉花种植法》这样的小册子,但没有官方推动,效果有,但有限。
大汉户部这两年在山东的推广,才是有成效的。因为官方的力量不是农民在自由状态下靠市场能够形成的,山东农民的棉花种出来后,官方有能力组织商人集中收购,然后卖去英国,最初成本高,官方甚至能给与补贴。
山东棉花大规模推广之后,老百姓是非常认可的,因为一亩棉花的收入顶的上六亩粮食收入,山东人多地少,人力是相对优势。就算东北也适合种棉花,但每家有100亩地,种粮食也比种棉花划算,认为种棉花纯手工,种粮食却有机器。
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在山东铺开,官府招商的模仿纺纱厂、织布厂也有人应招,给予免税政策后,很快就盈利丰厚。有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免税的政策,这种条件下如果还不挣钱,那肯定是官营企业。
第一批进入的企业还是英国资本,拥有最丰富的管理经验,最成熟的纺织业技术,想赔钱都难。
当然最大的障碍还是市场,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消费市场上,也只有上海、福州、广州等少数城市中产阶层开始试着穿色泽鲜亮的英国洋布,大多数老百姓,甚至一些并不穷的乡绅、官绅,也习惯穿厚实的土布,老百姓觉得实惠,士绅觉得朴素,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洋布。
但是英国棉纱这几年出口中国却很多,已经超越了鸦片成为最大的贸易品,因为中国农村纺织女工学会了用便宜的英国棉纱跟本地土纱进行混纺生产土布。
还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情形出现,大汉在山东大规模推广种棉、纺织的同时,朝鲜人也引进了这套政策。
喜欢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