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冬天,四川盆地的寒霜刺骨,白雪覆盖了连绵的山峦。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正进行着一场被誉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的长征。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旅程,担负着保存革命火种的重任,而姜国禄,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这段传奇的征途。
姜国禄的背景并不显赫,但他的热情如火,信念坚定。他的眼里总是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绝不退缩。这次长征中,他被分配到了后勤部队,负责保障整个军团的补给和伤员的照顾。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姜国禄救下了一位受伤的党领导人。这位领导人在战斗中身负重伤,险些丧命。姜国禄背着他穿过了枪林弹雨,躲避了敌人的追捕,最终将他安全地带到了临时的营地。
这位党领导人名叫李坚,他为姜国禄的勇敢和无私感动,决定将他调到自已的身边,成为自已的贴身警卫。姜国禄对这个决定感到既惊讶又兴奋,他知道他将有机会更近距离地学习党的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姜国禄跟随着李坚,见识了许多战场上的生死离别,也见证了党的领导人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深厚友谊。李坚从来没有忘记自已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经常与士兵们一起干活,一起吃饭,甚至一起睡在简陋的棚子里。
长征的路途虽然艰难,但姜国禄和他的战友们在党领导人的影响下,始终坚信着革命的光明前景。姜国禄在这段旅程中成长了许多,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团结同志,以及如何在艰难时刻保持乐观和信念。
就在他们即将到达目的地的前夕,一场意外的遭遇战发生了。敌军的一支小队突然袭击了红军的后卫部队。姜国禄和李坚迅速组织了一次反击,成功地击退了敌人。战斗结束后,姜国禄在篝火旁与战友们畅谈,分享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夜深了,篝火噼里啪啦,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姜国禄靠在一棵树旁,望着星空,心中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夜色渐渐散去,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森林的密叶,洒在了长征路上疲惫的红军战士们的脸上。姜国禄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一张张被风尘刻画的面容,但他在这些面容中看到了坚毅和不屈。
李坚从营帐中走出,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对身边的姜国禄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小家伙,我们又要踏上征程了。”
随着李坚的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地打包、整理装备,准备启程。今天的任务是穿越一片“死亡之谷”,这是一片被敌人重兵把守的危险地带,但也是通往安全地带的最短路径。
姜国禄握紧了手中的步枪,心中暗自打气。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
在行进的过程中,姜国禄密切观察着地形和敌情,他明白作为警卫,他不仅要保护李坚的安全,还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果不其然,在穿过一条狭窄的山道时,敌人的远程炮火突然来袭,先后有几名战士中弹倒下。
红军战士们迅速卧倒,寻找掩体。姜国禄护着李坚寻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岩石背后,他看到李坚的眼神中并没有恐惧,而是充满了冷静和判断。
“我们的斥候部队已经去侦查敌军的炮兵位置了。”李坚对姜国禄说,“我们必须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为斥候部队争取时间。”
姜国禄点头,他知道这种时候,必须有人站出来。李坚和几个警卫员便开始部署行动,而姜国禄则主动请缨去做诱饵,以引开敌人的炮火。
在李坚的同意下,姜国禄带领一小队战士开始在山谷中制造声势,假装主力部队正在移动。敌人很快被吸引过来,炮火也随之而来。此时,红军的斥候部队已经找到了敌军的炮兵位置,迅速发起了突袭。
战斗激烈而残酷,敌我双方都在为争夺这一战略要地而拼尽全力。姜国禄和他的小队在敌人的炮火下艰难地前进,他眼见着一个个战友倒下,自已也几次差点中弹。
然而,姜国禄并没有退缩,他记得李坚的话,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用手中的步枪瞄准,一枪一个敌人,逐步削减敌人的火力。
终于,在姜国禄和战友们的努力下,红军成功地压制了敌人的炮兵,斥候部队也已经将敌军的位置上报给指挥部。随着主力部队的加入,敌人的阵地开始动摇,最终被迫撤离。
战斗结束后,姜国禄被战友抬了回来,他的身上布满了伤痕,但脸上却洋溢着笑容。李坚走到他的身边,紧紧握住他的手。
“好样的,小家伙。”李坚眼中含着泪水,“你不仅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姜国禄微笑着,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他知道,这场胜利,是属于所有红军战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