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谋事谋人谋局的经典句子 > 第83章 产业六(第1页)

第83章 产业六(第1页)

盘龙古镇在盘龙镇西南。

古镇青石板街道一纵三横,纵向街道为主街,曰盘龙街,三条横街分别为长寿街、福禄街、元丰街。

陈光明、孟芸、鲁大江陪同祁真进入盘龙古镇,祁真将一纵三横四条街道走了个遍,时不时地停足伫立,望着街道旁历经沧桑的老式居民住宅,神情凝重,沉浸在往昔岁月的遐想中。

逛完古街,祁真让孟芸、鲁大江领着,有选择性地进入元丰街的几家酱干作坊,与作坊业主座谈,进行实地调研。

首先到的是张家酱干作坊,据说这家作坊制作的酱干,是古镇最为正宗的“元丰酱干”。

五十多岁的作坊业主张守业,热情接待了祁真一行。

张守业的父亲张大爷依然健在,耳聪目明,听说县委书记来他家了,很是高兴,兴致勃勃地陪县委书记祁真谈话。

他介绍说,他们家世代居住在盘龙古镇,已有一百多年。酱干制作技术,是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

祁真饶有兴趣地问起“元丰酱干”的来由。张大爷目光深远,摸着皓白胡须,讲起了关于盘龙古镇、元丰街、元丰酱干的前尘往事:

盘龙古镇历来是三省人流来往交汇之地。

天下动荡、兵荒马乱的年代,镇上原始居民几经屠戮与驱赶,所剩无几。

这期间,经常有流落漂泊到这里的外乡人,有的逗留一段时便离开了,有的选择定居在这里。

岁月长河中,或逗留、或定居盘龙古镇的外来者越来越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有商人、军人、艺人、妓女,还有手工业者、农民、卖苦力者等。

一百多年前,一位张姓外地人落脚盘龙镇,租个铺面开了个酒肆。

张家酒肆有一道菜,名为“小炒酱干”,这道菜口感细腻、风味独特,食者无不赞不绝口!

据说,这位张姓外地人曾经是御厨,专司为皇帝做“小炒酱干”,后来皇帝没了,“御厨”流落民间,将这道菜带来了盘龙镇。

吃着吃着,人们觉得酱干不炒也好吃,渐渐地将酱干当零食吃。

吃的人多了,“御厨”制作的酱干供不应求,因为制作酱干费人力、费时间。

“御厨”大度,将酱干制作方法传给镇上其他人。于是,盘龙镇制作酱干的人越来越多。

旧民主革命时期,有一位镇长强制要求酱干制作作坊,都集中到了元丰街。

于是,盘龙古镇的酱干称“元丰酱干”。“元丰酱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垂涎,外销量、外销地也逐渐增多,在那个交通落后的年代,“元丰酱干”销往了中南五省。

后来因为战乱,“元丰酱干”很少销往外地。

张大爷讲话时间长了,露出困意。张守业扶父亲进里屋休息后,带祁真等人参观酱干制作作坊,并毫无保留地介绍“元丰酱干”的制作工艺和流程。

制作酱干,首先要特制豆腐干。特制豆腐干要用好豆好水,有筛选、浸泡、磨浆、滤浆、煮浆、点浆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

豆腐干制成后,先用鸡汤、茴香、桂皮等卤制。

卤制是核心,每次要卤制3个小时,风干2小时再回锅,反复3次,才能入味。

卤制之后,再用木炭慢慢烘烤,冷却,再烘烤,反复3次。

经过十余道工序,而后三卤三烘,乌黑油亮、芳香四溢的“元丰酱干”便制成了。

祁真很少说话,只是认真倾听着,不时点着头,内心感慨:“元丰酱干”制作工序多、过程繁琐、耗时费力,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要把握好时间、火候,一旦一个工序失误,便前功尽弃!

食者只是觉得好吃,并不知道“好吃”的背后,有多少辛勤的付出!

一道好的传统美味真是来之不易!

从张家作坊出来后,祁真等人又先后参观了另外三家作坊,与这些作坊的业主进行了交谈,了解到他们的制作工艺,基本上与张家作坊相同。

随后,他们离开元丰街,返回镇政府。一路上,祁真无话,陷入沉思。

孟芸默默地陪在祁真身边,时不时望向祁真。

十几分钟后,盘龙镇镇政府小会议室。

县委书记祁真就如何做大做强“元丰酱干”产业讲了五点指导性意见,镇党委书记孟芸、镇长鲁大江率镇党委班子全体成员,聆听祁书记的指导意见,并认真做了记录。

镇党委书记孟芸代表全体班子成员表态:一定按照书记要求,做大做强“元丰酱干”产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